時間與關係─
李政勳創作十年階段性回顧
南畫廊九月即將舉行「忽忽─李政勳個展」,同時也是藝術家十年繪畫生涯的階段性回顧。
初接觸李政勳(b.1985)的抽象繪畫,便被其繁複及規律的幾何線條吸引,一再重複的機械式創作過程令人想到行為藝術反覆的反覆。他的作品屬於幾何抽象,在臺灣,與李政勳同世代的藝術家多浸淫在寫實風格裡,這是第一個差異。
李政勳作品獨特因素之二便是「時間」的展現,猶如他此次個展所言:「忽忽,一種計時單位,它流逝於過程中,卻也完整保留在畫布上。」重複的機械動作考驗耐力的極限,重複本身就標示了主題:時間。
此次個展又加上「關係」的表現。他想要藉由創作者與畫布之間的對話、畫布和畫布之間的組合排列、觀者與作品共鳴所產生的感覺:人與人的親疏遠近、人與土地的連結影響,顯示「關係」存在於日常生活。例如展品:〈The Day Will Come Again〉、〈One Spring Day〉,兩件至三件作品組合,表現出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存在。他首次嘗試組圖,將作品做了跨越單一畫布的延伸,我們看見距離、親密及矛盾的情緒在畫布與畫布之間流動著。作品〈My Base〉則將代表臺灣的台字徽符號鑲嵌在畫面裡,敘述著人對臺灣土地之關係的認同,以及在地歷史的思索,這一點恰巧與同世代畫者一樣帶著鄉愁。
又例如「時間」如何貫穿他的創作歷程:我們看見由黏貼膠帶、平塗顏料、撕除再重複黏貼膠帶的相同動作,不停迴圈的過程,交織出經緯度,最後油彩留下時間的印記。最近幾年,李政勳的繪畫逐漸走向立體,他的作品由二維的鋪陳走向三維的構築,畫布上突出的圓形立體,彷彿時間定格。而他的用色時而優雅時而強烈,理性與感性之間透出和諧自然,過程中無法刻意製造的毛邊,則有著設計與機械製作無法比擬的手感,他就是創作。
李政勳曾提到:「我什麼都說了,其實也什麼都沒說。」他以自身生活出發,將龐雜情緒拆解再重組。不論是堆疊顏料的加法形成,或是磨除顏料的不可回復性,加與減,在創作中處處可見。抽象不是寫實,他不直接呈現具象,卻比具象更接近心的真實。
「十年磨一件,忽忽見半生。」台灣畫家中的幾何抽象表現,鳳毛麟角,南畫廊成立三十七年來很榮幸發現這位八?世代藝術家,期待李政勳未來的藝術旅程,為台灣畫上美麗一筆。
南畫廊 2017.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