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畫家都以瓶花的形式展現花的姿態,有些畫家則以農村或民房為背景,描繪風中搖曳的花蕊。擅長畫山的劉國東,則以一片豐碩的稻田為背景,當視線由瓶花右移時,焦點隨即落在遠方優美的景色,造成花與土地的關係聯想。
有些作品以咖啡色調呈現,加深了秋天的印象。然而以野獸派色彩吸引人的張炳堂,則以一個巨型龍罐與粉紅色背景,呈現著王者之香。他的畫充滿生之力量以及強烈的歡樂氣息,十分具有現代敢感。 陳景容的花屬於靜止的芳香,有一種經過時間洗禮的書卷氣。黯淡的背景,像是故居一個熟悉的角落,清幽而微微透出溫情。
蕭芙蓉畫一幅生長在牆角的孤挺花,有著強壯的綠色枝葉,畫裡的陽光隨風移動腳步。動人的光線處理,使一幅優美的靜物畫,格外具有室外活生生的陽光。 南畫廊除了經營台灣前輩畫家個人作品十分出色,在「靜物畫專題」以及小畫專題「零號集錦」都很吸引買家。
那是最早西方人畫靜物畫的時候,總會想到人的生命,本質上是短暫的。
經過時空轉換,我們現在處於20世紀最後一個月,當我們跨入新世紀時,一幅描寫永恆的「靜物畫」到底對你個人具有什麼意義?
心靈的宴饗,會因為俗事而暫停嗎?欣賞一幅靜物畫,應該像是讀一本書,泡一壺茶在手邊,耗它一整晚--還要是寧靜的、有巴哈的夜晚。
專家說,從構圖、顏色、線條去看畫。你也許不知道,畫面上肌里的厚薄,也默默左右著你的情緒。有些人喜歡厚塗,有些人喜歡薄塗,而你呢?測光最容易呈現厚塗的肌里,它還留有畫筆移動過的痕跡,也與當時畫家打了一個噴嚏。這個展覽,張炳堂和楊興生的畫是屬於厚塗的;而最細膩的則屬於陳景容和吳王承。
純室內型的作品,大都來自張炳堂、陳景容、吳王承筆下,劉國東、蕭芙蓉則傾向室外與風景結合。由於在室外,光源是陽光,所以以室外為背景的靜物畫在光線的質感上,比較具有變化。
台灣的靜物畫題材,大都是以瓶花為主題,搭配不同的背景;花的種類則不離隨手可得的扶桑花(俗稱大紅花)、玫瑰、菊花、或野花。畫家用花瓶的造型或色彩,與背景色的相互運用,來營造花的主題氣氛。一幅靜物畫,有時呈現著優雅,有時則是強壯、積極,有時隱藏著回憶或嚮往。最特別的是張炳堂,畫中總是帶著十分肯定的陽光的活力,畫布上紅色與綠色的旋律,奏出野獸的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