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xHyperLink
   
 
8302 吳炫三 5054 現代畫 李民中 採蚵 3075 葉子奇 8286 農村-1
作品
台灣画 OnLine
展覽
台灣ArtPrice
會員服務
關於南畫廊
舊版網站
我要買賣畫,留言 會員登入
 
關於南
關於南
所有文章
新聞(1110)
南畫廊的故事(32)
日記(626)
剪報(193)
名人部落格(7)
藝術與投資
藝術與投資
藝評(153)
市場與行情(107)
台灣畫
台灣畫
歷史(164)
畫會(15)
e台灣畫(80)
個人美術館(5)
台灣畫100選(12)
for Kids(99)
美術導覽(148)
Group
Group
流落的時代-陳榮和回顧展導覽
 來源 : 南畫廊新聞 NAN news

毀滅與重建

從1928年到目前1997年秋天,七十歲陳榮和一生創作的回顧,在本世紀的盡頭,呈現出一個流落的時代如何被毀滅與重建。

陳榮和的畫,不只是讓人了解台灣之被稱為福爾摩沙;更有著處於毀滅與重建之間,一種物換星移的嘆息。

陳榮和的繪畫作品善於營造亂中有序的主題,他以細碎的短筆、富麗的色彩,或渲染或平塗,表現亂而充滿生命感的菜市場、港都、或小鎮的巷弄,一種發展中的趨勢與流落的舊時代,同時在他的畫面中出現。

跨世紀的記憶與足跡

與同樣專注於台灣農村題才的石川欽一郎比較,陳榮和在石川所講究的中、遠景之外,更著重於前景的布局。

與一般台灣畫家相異的是,陳榮和打破台灣風景地域性或浮光掠影的寫生方式,他當遍了台灣南北各中學校的美術教師如屏東女中、台北市商、台南光華女中、淡水初中學,以便更親近當地的風土人情。自1950年師大美術畢業起,陳榮和走過的足跡,遍及整個台灣的半世紀,他在畫面上細膩的留下本世紀令人懷念的記憶。

南從故鄉的屏東椰林、高雄拆船廠,北到台灣基隆港的漁船、臨海小鎮、及著名的淡水觀音山等,「陳榮和七十回顧展」同時是一頁台灣風土發展史。

醉彩台灣風景

師大美術第一屆畢業的陳榮和,一生專注於水彩畫創作。小學時受老師井上三男先生啟蒙,開始對美術發生興趣。他未進師大前,即在台北市議會噴水池前看見前輩畫家廖繼春在寫生,沒想到這名印象深刻的畫者很快成為他的西畫老師,在學期間,師大的張義雄、馬白水老師對他的創作亦有直接的影響。

畢業後,陳榮和進入張義雄早年位於第九水門的畫室繼續學習素描,也就是這段期間,使他的藝術家性格與天賦,得以被強烈的誘發;懶散的陳榮和,只有在拿著畫筆時才生龍活虎般的活起來。

在色彩與創作人格方面,陳榮和深受老師廖繼春影響,尤其臣服在他的藝術家風範之下。素描方面則主要由張義雄一手訓練,他們時常一起畫林絲緞,邊畫邊改。

70代年,陳榮和曾隨來台的日本著名水彩畫家不破彰,南下屏東、旗山等處寫生,畫風多少受他的專業技術影響;不過對台灣景色的情感與認識,陳榮和則遠勝於前者。 生性浪漫的陳榮和,在教美術之餘,還兼替百點PENTEL在台灣推展美術用品,所以他同時認識南北台灣各校的「畫家老師」們,把酒言歡之間,他自己的畫作自然呈現出醉醺醺的情調,自由而不散漫。

感性多情的陳榮和,在他的畫中也顯現了細緻的一面。他以寫生的鉛筆稿轉換為水彩畫時,加入大量的個人情感與思想,台灣風景,在陳榮和筆下披上了浪漫的醉人的色彩,也為台灣風景注入新的詮釋。

1973年起,陳榮和連續十多次入選日本水彩畫會展,該會審查員增田喜惠藏先生認為他的作品色彩明快,善長以近代感覺處理英國式描法。

此1997南畫廊的「陳榮和七十回顧展」是畫家生平的第三次個展,前兩次分別為1979年於太極畫廊的首次個展,以透明水彩畫為主。1993年第二次個展於南畫廊,作品混合部分不透明水彩。此外,陳榮和也曾多次參加「河邊畫會」與「南北水彩畫會」的聯展,作品廣為資深收藏家與企業家所典藏。

陳榮和七十回顧展導覽

黃于玲     發佈   
 南畫廊1980年成立,2000年南畫網上線(2001年3月29日)
 散文圖說-晚香(2001年3月29日)
 一幅畫的完成──東方女人(2001年3月29日)
 山之旅--劉國東第5次個展(2001年3月27日)
 懷念的相片-呂基正與玉山雄姿(2001年3月20日)
 流落的時代-陳榮和回顧展導覽(2001年3月20日)
 台灣畫全集二十四冊簡介(2001年3月20日)
 光與影的變奏—劉復宏的台灣海景畫(2001年3月16日)
 我與南畫廊的這十年(2001年3月14日)
 畫展導覽-由玉山雄姿看台灣山脈之美(2001年3月8日)
 給孩子的第一幅畫 故事篇-朝涼(2001年3月1日)
 
  
日與夜 44
夏日早晨
春日玫瑰
East Coast 花東海岸
陽明山上的櫻花
南湖夕照
山腳下的家
清水斷涯
藍發
人生四季(二)
帆
沈潛
盼No.1
海之祭
悠遠
珊與海之十三
小丑
預言no.2
高麗菜
中正路老街

南畫廊 copyright©2008,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