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xHyperLink
   
 
1008 太平山 石川欽一郎 大船 6393 藍蔭鼎 1408 黃連登 7758 4689
作品
台灣画 OnLine
展覽
台灣ArtPrice
會員服務
關於南畫廊
舊版網站
我要買賣畫,留言 會員登入
 
關於南
關於南
所有文章
新聞(1110)
南畫廊的故事(32)
日記(626)
剪報(193)
名人部落格(7)
藝術與投資
藝術與投資
藝評(153)
市場與行情(107)
台灣畫
台灣畫
歷史(164)
畫會(15)
e台灣畫(80)
個人美術館(5)
台灣畫100選(12)
for Kids(99)
美術導覽(148)
Group
Group
黃于玲一、時代背景(1930- )當絢爛走向灰沈二、出身(1934- )在娘胎裡就開始挨餓三、老師(1949- )與在野巨匠相遇四、榮譽(1968- )我拿錢、你拿獎狀五、走入商業畫廊(1986- ) 一場現實的考驗六、畫家的使命(1996- )為自己留一幅畫七、作品(1969-1996)被放棄的土 三○年代出生的台灣畫家群中,曾茂煌算是比較有個性的。其個性一如他早期的作品,強硬、有力、不輕意妥協。他的人生總是不願安份的走在規矩之內,小從朝會不唱國歌、和收紅包的警察打架,大到揮灑彩筆時,也不願撿拾前輩的繪畫題材;他用熱情的彩筆新闢鄉土之路,彷彿是一具伸入農夫家裡的放大鏡,將放大鏡裡的世界搬上畫布。 由於曾茂煌家世貧窮,致使他在觀看眼前這個世界時,總是帶著自卑、灰色的情緒。他不認為自己在成長的歲月裡可以輕享榮華富貴;直到走上繪畫之路,才感到靈魂有了傾訴的依歸。曾茂煌一輩子從事教職,直到一九九○年才自一所私立學校完全退休。自十三歲離開家鄉之後,五十年來持續來往於都會與鄉野之間,他祖父自漳州遷移來台灣時的落腳處--上坪,仍是今日曾家老厝的所在地。由文明社會回看自己根源之所在,有一種既熟悉又神祕的印象,這個印象不是浪漫的,而是強韌的生之欲望。       一、時代背景(1930- ) 當絢爛走向灰沈 前輩畫家林之助常問他的學生、或畫友:「畫圖的時候,你覺得快樂,還是痛苦呢?」 有一位朋友說:「哈,我覺得快樂極了,畫畫是一種享受呀!」 林之助回答說:「那你若不是天才,就是完全不懂畫畫。」 畫家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會碰壁,碰到壁,若不能超越過去,便要中傷落地。超越,是完成一幅好畫的必要條件;但超越本身,便是一種痛苦。 三○年代在台灣,許多有錢人家的少爺,吟詩作畫,做為生活中高尚的精神享受,有些人一生乾脆走上專業畫畫的道路。在日據時代,藝術在生活中是被鼓勵與讚美的,然而有能力享受或從事藝術的,大都只限於有錢人家,否則便是要與生命相搏。不論任何人走上專業之路,也就是想要成為一名畫家、或藝術家,都非一蹴可及。 戰前有許多官辦展覽會,是初生之犢展露頭角的舞台。例如入選帝展、文展、台展、府展的紀錄,就成為許多從事美術創作者一生努力的目標。只要拿到「帝展入選」這類的功名,便是一種榮譽,也是當時稱畫家重量唯一的標準。許多日本大畫家,例如梅原龍三郎等就來過台灣,使從事創作者,即便只是在媒體上接觸到此等盛會的訊息,也要因而興奮半天。 西洋畫、東洋畫(膠彩)、雕塑是當時創作的三大類,但仍以西洋畫為大宗,畫家最多。當時已有藝評家王白淵等人批評、比較各畫家間的畫風,呈現一片熱絡的氣息。戰後,水墨畫取代西洋畫的主流地位,包括各學校的美術教育也有所變動。當今的中堅畫家們,在那時候都還是學校裡的學生,他們的適應問題是一回事,反正時代就是不一樣了。 中堅畫家和前輩畫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從事創作,他們生長的環境、學習的過程、對繪畫所抱持的理想,以及他們的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和以前有何不同? 以三○年代出生的中堅畫家為例,他們的小學時期正逢戰爭,再來就是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迷漫整個社會;幾乎人人都要面對窮困、和生活被扭曲的困頓感。 由絢爛走向灰沈的社會,人們要求的不再是藝術在精神上的滿足,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當肚子都填不飽的時候,尚且還想要畫畫,尤其是畫油畫,各種考驗就出現了。有人用麵粉袋、三夾板代替畫布或畫板,甚至醫院裡X光片的紙材,都被輾轉拿來作畫。很多早期油畫作品有剝落或破損現象,大多是因為創作過程的先天不足,而非收藏者保存不良之故。 欣賞一名台灣中堅畫家作品之前,先在時間與空間裡找出他存在的位置,再進入他的畫中世界,想必收穫更多。 回到文章最上層     二、出身(1934- ) 在娘胎裡就開始挨餓 「我今年已經六十三,不努力不行啦。」三年前動過心臟手術,曾茂煌常歸疚於自己身體不好,才導致心臟出毛病。 曾茂煌一九三四年生於竹東,父親是一名佃農。他出生在貧窮的客家人家庭,成長在動亂不安的戰爭時代。初中千里迢迢一個人來到台北唸開南商工,後來考取北師,目前的學歷是省立師專專科畢業。一生的職業與工作是教員、與畫畫。 八十多年前,曾茂煌的祖父自廣東乘船到台灣來,在南寮登陸,沿著頭前溪往上找尋棲身之地,抱著不回頭的決心。他一直往前走,不料每一處可供耕作和生活的平原,都已經被先來者佔據,只能怪自己來慢了一步。他不放棄生存的希望,繼續向溪流的源頭跋涉,這時他已來到竹東過去一小時路程的五指山下。這裡已接近中央山脈,也就是泰雅族人居住的地區,再前去,就是高山了。 這名外來者在「上坪」這個地方落腳生根,意味著必須與上天、與生番搏鬥。上天的憐憫之心,往往建築在優勝劣敗的原則上,為了一塊地,總得發生你死我活的流血事件。早年,曾茂煌的祖父在啃噬生番的一條胳膊時,竟帶著洩恨的心態,他說番仔每每躲在岩壁下,殺人喝血。這名和泰雅族人搏鬥的「開拓者」,在他長子十八歲那年去世,死因是水土不服,而不是喪命在他憎恨的生番刀下。長子下面有三個弟弟,父親去世後,一家重擔頓時落在這名年僅十八歲的青年身上。他就是曾茂煌的父親。曾父後來成為北埔姜家的佃農,他一邊要防止生番殺害家人、一邊還要耕作,但仍努力買下一些土地。不巧,後來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土地又被徵收掉。 曾茂煌說:「我從娘胎裡就開始挨餓。」客家人刻苦耐勞的本性,是為了在堅苦的環境中求生存。如果在貧瘠的土地上付出全部努力,仍舊所得有限,也就註定了挨餓的命運。但是在困苦中存活下來的人,是否即擁有更強韌的生命力?他在體會上天賜予一餐飽飯的感受是否比別人更加深刻?如果他走上了繪畫之路,在題材與精神上是否渴望表現他生命中最深刻那一點遺憾與感激呢?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表現?今日世界,是否仍有人願意緬懷那一批人、那樣一段過去的描繪? 在媽媽肚子裡吃不飽就出世的孩子,到了懂事那一年,又面臨戰爭。戰爭使他的教育中斷、又錯亂。例如小學第一年唸啊、咿、嗚、耶、哦,最後一年唸ㄅ、ㄆ、ㄇ。曾茂煌說:「我小學二年級時,教室就變成海軍倉庫、操場變成甘薯園,上課都是在扛石頭、種地瓜。」直到一九四七年糊裡糊塗小學畢業。他學到了什麼?是無情穹蒼下,免於飢餓的祈求與技倆吧。 一九四七年,鄉下孩子到台北考上私立開南商工建築科,曾茂煌在開南初中時期就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三名老師:呂雲麟、張義雄、廖德政。私立學校學費很貴,曾父言明負擔不起,曾茂煌獨自在台北居住,三餐飯都靠假日回家揹一包米,外帶一罐鹹菜乾北上度日子。上課時,呂雲麟老師對他講建築材料學和構造。他完全聽不懂。光靠死背應付考試,卻又再一次被他混畢業了。 回到文章最上層      三、老師(1949- ) 與在野巨匠相遇 曾茂煌如果不是初二下學期,素描被張義雄老師打了九十五分,他會不會一直以為自己具有繪畫專長而走向畫家之路,仍未可知。如果不是初三時,廖德政老師用日語混合著台語吃力的解釋畫面上的諧調、平衡、律動,曾茂煌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找到進入美術之路,也仍未可知。 一名十四、五歲的鄉下苦孩子,也即是當時所謂的「草包」,要在剛由日本東京居住多年回國的學院派或非學院派畫家中體會繪畫的內容,似乎言之過早。但是四十年代末期與張義雄、廖德政兩位在野畫家短暫的相遇,竟也在曾茂煌未來的繪畫生命中埋下了珍貴的種子。 他記得,張義雄騎一輛舊腳踏車,歪歪斜斜趕到開南商工,急急走進教室,將手上的公事包放在桌上,然後對學生說,今天你們就畫這個公事包。下課後,他抱著公事包,又匆匆離去。老師的丰采投射在樸素的曾茂煌心中,就成為一種催化劑,催促他做起畫家的夢。 第二年換成廖德政來上課。他每次上課前都先講一段拉斐爾和米開蘭基羅……,這些第一次聽到的名畫家,和他們的作品,經過老師介紹,寬闊的繪畫之門也就打開了。曾茂煌趕緊跑去舊書攤,買日本印製的畫冊進一步研究。上課時廖老師要他們畫「手」、「橘子」或「同學」。一般同學尚未有透視的概念,但曾茂煌已在自己摸索中掌握一、二。 早年沒有汽車,從竹東走到曾家老厝,仍需要一段路途,運氣好時,碰到載木材的卡車經過,跳上去坐一段,下車時付給司機一元車資,很快就到家了。每次回家走在這荒涼的路上,曾茂煌就很怕開南畢業後考不取師範,必須回家做工。愈想愈怕,他當即跑回台北埋首苦讀。終於曾茂煌考上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與吳王承馮騰慶吳隆榮成為同學,上下期同學還有何肇衢、黃植庭、張祥銘……等人。 上課時孫立群老師教導石膏像畫法是一邊亮一邊暗,他是上海美專畢業生。不料,有一天曾茂煌參觀新生南路李石樵畫室,卻發現所謂的石膏像素描是另外一回事。李石樵畫室,與張義雄第九水門畫室,是曾茂煌心所嚮往,可是因為貧窮的自卑,每次都是躲著偷看,偷看李石樵怎樣替學生改素描。也躲著在一邊看第九水門師生畫畫、唱歌同樂的景象。不久,他發現自己的素描不再像以前那樣軟軟的,雖然未正式拜師,但是素描功力已大有進步。 五十年代,官辦與在野的畫展陸續舉行,曾茂煌前往每個展覽會場參觀,此時,第三個進入他心中的畫家是陳德旺。他從畫面上驚訝的發現,色彩的變化與運用,已超越他的想像範圍,美極了。前輩畫家告訴曾茂煌,畫畫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追求,不可以一開始就畫抽象,先練好素描最重要。 台北師範自辦伙食,吃飯剩下的錢就發給學生,曾茂煌終於利用這筆多出的錢去買畫圖顏料,開始投入畫畫。往往同學們休假時由學校和平東路二段走去中山堂看電影時,他就留下來畫畫;也不是那麼渴望畫,而是看電影沒有錢。畢業展時,曾茂煌的作品被刷下來,而他的水彩、素描成績也只是剛好及格而已。周瑛老師在會場疑惑的問他:「你的東西不錯,為何沒有作品參展?」他說他不會畫一邊亮一邊暗的素描,況且,也有老師認為他的畫不好。其實他在心中已經有了繪畫的標準,那個標準存在於校外李石樵張義雄的畫室裡,而不是在學校。 回到文章最上層      四、榮譽(1968- ) 我拿錢、你拿獎狀 說白一點,曾茂煌在繪畫上的致勝之道來自「入選」。自一九六八年開始,他以單槍匹馬的姿態,成為省展、教員美展、全國美展、台北市美展、台陽展……的常勝軍。 曾茂煌說:「參選是石頭碰石頭,我沒有背景。」六○年代找工作講求背景,在美術競賽中,多少講求師生關係。例如楊派、李派的學生,在參展前及評審中,可以受老師母雞帶小雞那般的提攜。唯獨曾茂煌單槍匹馬進出各種美展,要出人頭地,除了憑藉真本事,也需要一些運氣。有一年他碰到的評審是陳德旺洪瑞麟……等人,大家互不相識,但他獲得了最高分,是作品,替他說話了。 得獎時,也是曾茂煌生活最困苦的時候。他北師畢業後,被分派到台北西松國小擔任教員,月薪二百多元,卻要養一家人。妻子是談戀愛結婚的,婚後在家相夫教子,意思是他們屬於「單薪」家庭。舊事重演了,當成年後的同學們定期相聚喝酒聊天時,他又缺席了,不是不愛聊天作樂,而是吃飯喝酒沒有錢。他的生活只有學校、家庭和畫畫;偶而,到三重市印布工廠去引來畫花布的工作,對方說,畫得好才付錢,那筆錢等同一份薪水那麼多。 不過畫花布的工作,碰到各種官辦展徵件前一、兩個星期就必須完全停止。曾茂煌一直志在參展,「這樣表示我還是個努力的畫家。」他說。平常已構圖在腦中的畫面,只花一星期就完成一幅畫了。他努力用技巧來表現畫面的質感,處理方式乾脆俐落,剛開始不為得獎,只為向自己交待。 面對畫布,也同時要面對自己熟悉、困苦的生活壓力。那種生活壓力的反射,沒有美麗的瓷花瓶在靜物畫中,沒有悠閒的青山綠水在風景畫中,也沒有渾圓豐滿的模特兒在人體畫中,那麼他畫什麼?廚房中零亂的一角、有母親蹲過的記憶。一條吊掛在牆邊的鹹魚,是他飲食生活中唯一的依靠,還有紅龜粿、年節前曬香腸……是他的最懷念與最期待。 這種經驗,每天在生活中出現,再熟悉不過了,閉上雙眼,曾茂煌心中可以有一百種、一千種這樣的畫面,以及處於這個畫面下的親身體驗。把生活經驗轉換成畫面,還帶著苦澀、不平之鳴,就成為曾茂煌早年參展時期那批作品的創作來源。 有些人喜歡用一名畫家的得獎、學歷、畫歷等具體條件來評斷他的作品,而忘記用心去體會那件作品的內容;那麼,曾茂煌可以提供的條件是: 1968 全省教員美展油畫優選 1969 第廿四屆省美展油畫優選 1970 全省教員美展油畫優選 1971 台北院轄市第二屆油畫第一名   第六屆全國美展油畫佳作獎   台北市第三屆美展油畫優選 1972 卅五屆台陽美展油畫峰山獎   台北市第四屆美展油畫第二名 1973 台北市第五屆美展油畫優選   應邀參加第二屆當代名家畫展 <歷史博物館>出品 1974 卅七屆台陽美展西畫優選   台北市第六屆美展油畫第一名 1975 卅屆全省美展油畫優選   卅八屆台陽美展油畫金牌獎 1977 卅一屆全省美展油畫第三名   四十屆台陽美展油畫金牌獎   台北市中小學校教師書畫展油畫 第一名 1978 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收藏油畫〝建設〞一幅 得獎的榮譽,在當時創作者本身是一種鼓勵和肯定。曾茂煌得過幾次獎後,參展對他而言卻變成一種壓力,那種壓力多少與經濟狀況有關,也就是說,獎狀在沒飯吃的時候,它的價值在哪裡? 當年所有各種畫展只有台北市美展設有獎金,三千元,其他獲得入選者,都是發給一張證書。曾茂煌有一疊證書,但是孩子生病時卻不能拿證書去看醫生。 一九七四年,第六屆台北市美展曾茂煌出品兩件作品,一件是80F的「晨」,一件是40P的「靜物」。前者以本名參加,後者以「葉」姓同事之名參加。為何用假名?因為參展前,畫友看了他完成的作品,全體認為「晨」比較好;不幸,他本人卻認為「靜物」才是傑作。畫友們一人一句,光是口水就將曾茂煌壓倒了,他表面上拿「晨」參展,私底下又將另一幅靜物以另一個名字送出去。 評審結果是「靜物」獲第六屆台北市美展油畫第一名,獎金三千元。這下曾茂煌又喜又矛盾,畫是自己的、名字卻是別人,考慮現實問題之後,他對葉姓同事說:「錢我拿,獎狀送給你。」這幅得獎的靜物畫,後來被呂雲麟收藏。 回到文章最上層      五、走入商業畫廊(1986- ) 一場現實的考驗 一九九○前後二、三年畫市的榮景,造成收藏者瘋狂、畫家也瘋狂了。禁不住金錢誘惑而瘋狂的畫家,不只賠了健康、金錢、聲譽,更賠了創作的信心與熱情。近二、三年畫市低潮,正好提供他們靜養療傷的機會,然後期待藝術生命東山再起。 傳言說,一九九三年曾茂煌在葉倫炎主持、假李石樵美術館舉行的「六十回顧展」,簡直是抬面下比抬面上更熱鬧。那是展前很長一段時間,三、四家畫廊同時爭取站在鄉土畫潮流上最具鋒頭的畫家--曾茂煌。一輩子為金錢所苦的畫家,那陣子剛好又碰上經濟上的瓶頸,一時也無法決定要和哪一家畫廊合作。這時,其中一家畫廊開出新台幣七位數的票房保證,沒想到另一家竟追加到八位數,如果換成新台幣堆起來比高,那家開出八位數、有「萬客隆」外號的畫廊顯然佔了上風。可是不知什麼原因,當曾茂煌決定在俗稱「萬客隆」的畫廊展出時,氣得老收藏家呂雲麟罵他一頓,從此不和他說話。 當曾茂煌尚未走入商業畫廊之前,呂雲麟就是他的固定收藏者。他在省博館一次畫展中首次看見曾茂煌的作品時說:「真有鄉土味!別人的都太甜。」曾茂煌上前去相認,並說他在開南商工時,上過他的課。呂先生一聽就說:「你是我的學生,卡打拼咧。」後來他一直注意曾茂煌的畫,而且每展必到,有一次,他指著畫展上的畫說:「這張、這張、這張、還有那張,展完後給我送來。」曾茂煌畫展結束後,將指定的畫送到呂先生家,他付他錢,錢的數目不多,算是付在刀口上。那時候還沒有商業畫廊。 曾茂煌有四個小孩,就學中的孩子補習費驚人,有時又碰到對親戚施予救急,曾茂煌常常必須四處借貸,走頭無路時,突然想到呂雲麟很愛畫,他就挑出家中最大、最好的一幅,一把扛到呂家去。他喘著氣坐下,卻不知如何開口,呂先生直截問:「要多少?」就這樣,是借貸用畫抵押也好、是賣畫也好,呂雲麟在曾茂煌最困苦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曾茂煌早年最好的畫也同時一張、接一張進入呂先生手中。如今當曾茂煌深深感嘆沒能為自己留下一幅好畫時,卻又十分驕傲自己二男二女事業、學業有成,那都是他用生命換取畫作、用畫作換取金錢,又用金錢完成子女的教育與成就的。 一九八一年,曾茂煌生平第一次個展在省立博物館舉行,之前的一九七九年也曾在省博館附近的三雅畫廊舉行油畫小品展,真正進入商業畫廊是一九八六年,假徐黎月小姐主持的百家畫廊所舉行的個展。徐黎月是早年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的女兒,李登輝當省主席時,百家畫廊曾賣二幅趙無極油畫給省立美術館,在當年,畫廊裡時常冠蓋雲集,出入者多是一時名人。 曾茂煌在百家畫廊舉行生平第三次個展時,呂雲麟找來許鴻源先生看畫展。許先生是早年收藏家,後來曾出版廿世紀台灣畫壇名家作品集Ⅰ、Ⅱ,第二集收錄曾茂煌<漁村一景>與<鴿子籠>二件作品。呂先生一進畫廊就對許鴻源說:「圖好啦,介紹你收。」總計曾茂煌早年的收藏者有:楊德輝、許鴻源、李鍾祥及最大宗呂雲麟。 呂雲麟一生氣,全世界最難聽的三字經都出得了口,是不是他對曾茂煌愛之深責之切呢?還是早為畫家愛錢操之過急的行徑感到失望?已無從求證,可確定的是曾茂煌一九九三年展後,應驗了呂先生的預言。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曾茂煌六十回顧展展完,隨即心臟病發作倒下。醫生說:「再慢二十分鐘送來就沒命。」 曾茂煌的際遇和同學馮騰慶太相像了,他們的過程都同樣是:貧苦、默默作畫,然後有畫廊下一大筆錢邀請辦個展,然後就日夜趕畫廢寢忘食,然後畫展如期舉行,然後畫家就倒下了。這一連串事情的發生,不是瘋狂是什麼?畫廊、畫家、收藏家三者同時發瘋。曾茂煌說,他和馮仔還是有點不同的,因為馮仔血管通一通、吃藥就好了;他的血管通不了,只好開刀。開刀麻醉十多小時,割了大腿的靜脈裝到心臟去當動脈用,如今因為麻醉昏迷太久,連記憶都去掉一大半。不過他仍記得妻子日夜照顧他,幸虧有這個談戀愛追來的好牽手,不棄嫌,一生相扶持。 十一月入院的曾茂煌躺了一個多月,出院時已?
曾茂煌的故事
 來源 : 南畫廊新聞 NAN news
藝評 黃于玲 2001/02/21  
被放棄的土
南畫廊     發佈   
 他們每一天都在長大(2000年11月3日)
 呂基正為台灣山岳留下芳蹤(2000年11月3日)
 從這本書到那本書 網路小說(35)(2005年10月27日)
 ㄚ不急逛畫廊(2000年11月3日)
 二十年前的今天:畫廊開幕(2000年11月2日)
 曾茂煌的故事(2000年11月2日)
 循環空間(2000年11月2日)
 戰後初期台灣畫會活動(2000年11月2日)
 「畫外畫會」及「七○S~超級團體」(2000年11月2日)
 年代畫會(2000年11月2日)
 今日畫會(2000年11月2日)
 
  
九份仔
淡水風景
忘歡而後樂足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龢
Bay View 舊金山海灣一景
又見蘭花
黑面琵鷺
玉山四季(四季之秋)
晴空龜山島
遠眺基隆嶼
立秋
盼No.2
時間風景 Durational Landscape
春幻
煉
浦江春寒
神聖的山
珊與海之十四
讀書天
紅黃藍

南畫廊 copyright©2008,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