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呼喚,展出李俊賢作品31件,創作年代自解嚴前到後戒嚴時期,再延續至晚期海洋文化的探索,分屬五系列:「孤獨的我」、「海的性格」、「噴射情感」、「南方美感」與「海島文化」,呈現李俊賢對社會的觀察,以及聚焦於台灣主體的情愫。
1.孤獨的我:
李俊賢,1957年生於台灣麻豆。5歲就搬到高雄,除了讀書,一生都在南台灣地區活動。港都高雄,不只是海洋之都,也是一個販賣勞力維生的地方,於是李俊賢完成了高雄黑畫。而貫穿在畢生創作中的蕭瑟、蒼勁與壓抑下噴出的情感,似乎就是那一聲聲海的呼喚了。
磚窯 , 李俊賢 , 1979 , 40F , 水彩 , 5919
2.海的性格:
「我很想畫這種(海有關的),有陣子常去海邊,台灣大部分海邊,沙灘是很小的片段。為什麼都不畫,這些幾乎是只要出門就可以看到的景象,要更加強,把美感提出來。那是在畫台灣人的心情,很哀愁這樣。」李俊賢海的呼喚,蒐錄1977-2017四十年間的31件作品,包括1987年:這一年李俊賢在紐約,從憂鬱孤獨的寫實,邁入個人噴射式風格的表現,1989回台,剛好踏入社會的後戒嚴時期,生活從壓抑到解放一段焰火式爆發然後逐漸緩和的過程。
東海岸 , 李俊賢 , 2014 , 60F , 油畫 , 8189
3.噴射情感:
「我的創作很強,我想很多,可能想了一百分,最後畫出來一、二分,因為內在累積很多東西,所以出來的爆發力就很強。」壽山,又稱柴山,從海裡冒出來的獨立山,也是高雄市臨海的天然屏障。柴山是高雄二二八最主要的場景,李俊賢畫的柴山不是它的自然,而是要塞的狀態。認識自己,是一條漫長的路。李俊賢(1957-2019)是台灣50世代的藝術家,他在紐約求學時,遇見各色人種,發現在地特色是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回台不久的1991年展開十年自我追尋之路,名為台灣計劃。他的創作,面向社會而不是歷史,是個人價值的探索、也是以台灣海島為原點穿越遼闊時空的印記。
穿越時空 , 李俊賢 , 1987 , , 油畫 , 8172
柴山風光(四) , 李俊賢 , 1994 , 50F , 油畫 , 5916
4.南方美感:
「你的畫像是很多重金屬音樂響起來。」「以前五專的學生看我的展覽說:『老師你難道是藝術界的伍佰』 (笑) 我以前都畫抒情的。」有些作品會讓人想到音樂或聲音,李俊賢讓人想到金屬,重金屬的聲音,很強、很硬、很冷。李俊賢「南方美學」,對比南北人們的差異,1990年代高雄環境到處污染,是惡雜、又黏、又沈重的感覺。他畫的黑,不是表達古典歐美那種高貴的感覺,而是當時的高雄,它在心理上是比較負面的,海口人、原住民、檳榔西施、勞工,是「高雄黑畫」的主角。1987年以後多數作品用甩(Hue)的技巧,那是去美國後的改變。甩是把動作凝固住,把速度定格,甩出去,顏料速度很快,顏料跟畫布碰撞的痕跡本來就很有速度感,這樣在畫面上產生動感。
檳榔進行曲(海上篇) , 李俊賢 , 2013 , 50F , 油畫 , 8187
5.海島文化:
台灣藝術家,受時代氛圍的影響,產生各世代的特質。1957年次的李俊賢,1987解嚴時三十歲,他的台派文化意識強烈清晰,他的南方性格十分道地,他在紐約後現代主義下觀察的台灣銳利又深情。李俊賢風景畫的文化內涵,是戒嚴到後戒嚴時期反映社會現象最明顯的一位。
海邊的工坊 , 李俊賢 , 2016 , 50F , 油畫 , 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