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 / 游原一
病毒形態的多詭難辨,亦如抽象藝術的多變難識,二方都在更迭流動中蛻變自身。深受外力影響的台灣美術,導致台灣美術史的發展呈現一種獨特的跳接路徑,無論是具象藝術或抽象藝術。台灣抽象藝術之進展,從1950年代起便以半個世紀的短暫時間,濃縮了西方抽象藝術百年以來的演變邏輯,期間歷經初始摸索(1960s)、詮釋探討(1970s)、轉型關懷(1980s)到反思全球化(1990s)等各式階段,該體系以不斷挪移國際藝術語言的規則作為構築脈絡的主要方式,即使迄今,此一移植嫁接的特性依舊存在。
不過,此一西方藝文思潮輸入途徑,卻因今年(2020)一場失序的疫情而被迫暫停,一時青黃未續的停工狀態,反讓台灣藝壇意外獲得檢閱台灣抽象藝術發展至今的現況契機,是以,因距離而產生被關切的想像視野則成為本展發想的思考取徑。
假如當西方外來之抽象藝術,在台歷經幾世代的轉化與演繹後,原西方抽象觀點是否已能在台演化出一種具有本土歸化徵象傾向的抽象展演?
據此,本展有意強調不同世代且未具歐美藝術訓練背景的藝術家,又考量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世代特性及個人風格等要項,邀請李政勳(1985~)、林怡君(1977~)、黃于珊(1981~)、黃至正(1988~)及謝榕蔚(1991~)五位藝術家,企圖將藝術家視為台灣抽象藝術發展邁入下一趨勢的連接點,經由回望藝術歷史走向之焦點策略,探檢於後疫情時代裡的台灣抽象藝術。(文/游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