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畫,具有時代意義。藝術家在畫布上留下的,不只是人物的外表和內涵思想,也間接呈現人物當下的時代氛圍。
看一個人,從早期的階級辨識,到文化特質,再到個人不同內在情感的外顯,成為人物畫足供探索的有趣主題。而各世代藝術家創作所擷取的元素,呈現世代間的同質性:人物畫半世紀─1942至1996的詮釋,是如此結論。
「人物畫半世紀─1942至1996的詮釋」,可以一窺在地美術在人物題材上的表現,有些點景人物畫,則擴及人物在環境中的位置。在一塊小小的畫布上,看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人」。
~ |
|
各藝術家介紹:
陳昭宏(b.1942 宜蘭)以建築學子畫建築圖的精準訓練,轉移到藝術創作上。他筆下的比基尼女郎,融合自由、性感、青春與陽光的生命力。
李俊賢(1957-2019 台南)是台灣後解嚴時期代表性藝術家,作品充滿爆發力,正是藝術家由戒嚴時期解放出來創作力如野獸出匣的典型。他於師大畢業後,在南畫廊首次個展(1984)之後赴紐約(1986)深造,1989年回台以國際視野審視台灣在地文化,並發展在他的創作上。作品即是走遍台灣各地方,發現不同文化下的人物特色,多數為草莽勞動者。
鄭農軒(b.1983 台北)曖昧的造型與線條充滿奇幻感,透過畫面的暗示,引發觀者推敲情節,即使帶有誤差的解讀純粹為個人性的展現。
黃至正(b.1988 苗栗)運用顏料及金箔傳遞童年回憶,流動、凝結的痕跡充滿人文情感。
闕巧涵(b.1989 台北)藉由內外在關係的探討,
江基名(b.1990 彰化)朦朧的少女憂鬱,彷彿許多台灣女孩的替身,試圖用色彩回應當代使用螢幕過度所產生的視覺疲勞。
巴梅莉(b.1996 台北)探尋勞動階層,主觀形塑藍領階級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