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太魯閣 , 2017
複合媒材 , 40F
黃志超1941年生於廈門鼓浪嶼,祖籍是湖南長沙。他是著名革命家黃興的後代,和這位不刻意提及的叔公,一樣有著家族的叛逆因子,這剛好是作為藝術家所需。
從2017年作品回顧黃志超的創作,他在古人、現代人、東方、西方中,尋求新的個人風格,如當代藝術混合著多種流派。1972年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在舊金山的一個畫展中收藏他兩件作品之後,就前往紐約,並在那裏創作達40年。
他最早與丁雄泉、陳昭宏成為紐約三劍客,在台北發表創作。黃志超從廈門移居上海、台灣、紐約、中國等地,各地域的生活,使他成為古今中外多元文化混合的藝術家。他生於廈門,十歲到台灣,三十歲去紐約,他以修骨董作蠟染的底子,轉向純藝術創作。1972年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研究,70至90年代待在紐約,受新繪畫浪潮洗禮,成為紐約新素材的表現派畫家。過程中,黃志超以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現代藝術的養成,重新形塑他的繪畫風貌。他曾向台灣現代畫之父李仲生習畫,李仲生教導他自動技法,與現代藝術觀念。
黃志超2010年回台定居後開始創作「台灣風景」,他記錄每個景點,將龐雜的訊息分類歸整,發掘重點及特色,化為造型,在手稿中呈現完整構圖。「手稿,最原始最根本最重要」這是李仲生教授的觀念。處理大量訊息的難度在平衡與和諧,他用簡單的線條代替文字敘事,從過去的激情轉為理性緩慢的表達,十分有趣。
看黃志超作品的趣味不僅於此,觀賞「九份老街」,歷史的階梯轉化成黃志超的創作語彙,當中不乏採取東方繪畫的題字手法,將文字巧妙融入熱鬧的街道畫面裡。
近作「太魯閣」,隨遊山玩水的路線,讓觀者穿梭在內,轉來轉去柳暗花明、頗有悠然見南山的況味。作品主要特色是,脫離了傳統繪畫的透視,不刻意強調遠近景,若抽取畫面中的物件,不論將物件置於哪裡,都各有意義,這樣錯覺式的距離表現,拉大空間感,使觀者穿梭於古代與現代之間。手稿,顯示一件作品的的精心鋪排。
每每端詳黃志超的台灣風景系列,會驚喜於他豐沛無窮的想像力,然而它們並非憑空想像,這些編排、造型、圖騰、型態…來自他熱愛收集古董,對於古文物的豐富知識不亞於學者專家,走過千山萬水,才成就一件作品。尤其在1970到1990年間,受紐約soho最前衛風潮的洗禮,更使黃志超近作,如此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