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堂(1928-2013)台南市人,廖繼春、郭柏川之後典型野獸派畫家,善於運用紅黃藍綠原色、自由的線條大膽表現,使他的作品比起其他畫家,具有個人主義。例如他偏愛的紅色,來自廟宇、鳳凰花等台南景物以及在創作生涯中熱情追逐卻未竟的夢想。
紅色代表勇氣,敢於與眾不同的個人色彩。張炳堂的紅綠對比,彷彿穿著紅衣的原住民少女在樹林中跳躍。他的台灣紅混入在地生活情調,武廟、安平古蹟歷經歲月淬鍊,顯出紅色的和諧。台南強烈的陽光,在張炳堂眼裡浮出熱情的紅色,那由深邃藍天襯托的豔紅,由孔廟綠林凸顯的靜紅,以及廟中煙霧瀰漫的門神與龍柱透出的傳統土紅,使野獸派在台灣再度奔放。
他大膽使用藍色,以呈現物體在逆光下螢光般的印象。他細膩而大膽的為陽光歌唱、為老建築物寫詩、為風景賦予詩的風采。
他的紅色,像是染上鳳凰木的豔紅;
他的黃色,像是七月的落日浸在泥土上;
他的藍色,像是一棵大榕樹陰影流在腦海裡的影子;
他的綠色,像是仲夏日一整排不見端底的樹林。顏色,造就張炳堂的繪畫風格。
1941到1942年連續獲得府展與台陽展的殊榮之後,他想要前往日本深造,卻被戰爭阻隔。紅色,那麼濃烈的色彩,經由木訥的張炳堂之彩筆揮灑的是一種勇氣與傳統,勇於面對逆境以及忠於傳統之美。
我們尊稱他:台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