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懷疑,留在台灣藝術市場上最大宗的藝術品是20世紀台灣畫。
從外國人怎樣看台灣畫,可以推想台灣在地藝術的價值。時常有駐在本地的外商公司,或是外籍高階主管離台時,決定辦公室懸掛或是離職時帶著本地藝術品作為紀念--台灣畫代表台灣風土民情,尤其是風景畫。
儘管近年來投資炒作左右了收藏路線,第二市場出現的作品,依然以20世紀台灣畫為主流;第一市場性格在當代藝術。而探索本地當代藝術的結果,也可以發現它逐漸呈現台灣的基因。
那麼,回到藝術市場的正規發展,第一和第二市場交融的藝術內涵,仍不脫離台灣主體情感的闡述。收藏品的整理現在就開始,藝術品轉售是可以期待的未來,因為再也沒有第二件作品足以取代歷史。
收藏品的整理與轉售,是一門學問。首先,他必須避開贗品的疑惑。這將促成藝術市場鑑定與鑑價機制的健全化。事實上,鋪陳一件藝術品的履歷,最原始的來源應該是收藏家。道理很簡單: 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來自交易。
20世紀台灣畫收藏品的整理與轉售,是一股暗流,我們靜待他的能量。
圖說: 蘇振明 穿著西裝的流浪漢 1979 油彩畫布 98x18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