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市場在近二十幾年中發生多起假畫事件,新聞報導鎖定在幾位有市場行情的前輩畫家如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等人身上,可惜輿論和司法都沒有嚇阻犯罪行為。
倒是近年來美國著名的網路平台,將犯罪藝術 art crime作為藝術新聞的主要單元。那些走私偷竊偽造藝術品的行為,逐漸氾濫到成為新聞報導的主題,代表藝術品交易具有龐大規模,許多人關心會不會買到假畫或贓品。
鑑定藝術品的真偽,是一門專門學問,不論進行人文鑑定或是科學鑑定,都需要相當學養以及設備。人們為了避免買到假畫,多轉而購買在世畫家作品,間接擠壓已故藝術家傑作的流通。貪小便宜的消費心態,是假畫橫行的溫床,台灣司法力量又鮮少在犯罪藝術上有所表現,人們也就看不到繩之以法那種大快人心的新聞報導。
事實上,犯罪藝術新聞的報導是另一種機會教育。閱眾認識各式各樣犯罪形態,可以在收藏藝術品時提高警覺心,減少假畫繼續流通的空間。當假畫問題獲得紓解,或是市場更成熟到足以辨識真偽,或是具有公信力的網路平台興起時,已故藝術家傑作仍會回歸藝術品應有的歷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