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專稿
現在購買藝術品,有許多管道,從早期的畫廊、畫家自售、掮客,到正名的藝術經紀代理人、拍賣場、裱框店、博覽會、公家展演單位、文創基金會、網路…等。它們的差異性在於:價格和服務。怎樣買藝術品,主要在選擇信賴度高的通路,避免買貴、買假、買壞。
一件藝術品的資訊包含:基本資料如題目、作者、年代、類別、材質、簽名、尺寸、價格、代理人。深入資料則有作品賞析、網路上連到畫家的深入了解、作品交易紀錄、展出紀錄、藝評、相關出版品…等。
為什麼要買藝術品?收藏,投資,或消費性的裝潢送禮內容大有不同。多數人都有能力將藝術欣賞與收藏納入生活,它可以是曠世傑作,也可以是用心尋找唯一的、平價的、具有魅力的藝術品。
2012年台灣繪畫市場板塊,逐漸從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擴大到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很簡單,當每個人手上都有些藏品時,就會想要交流,名畫交流ArtExchange應運而生。1989年南畫廊成立「名畫交流中心」為藏家手上的前輩畫家作品,尋找新買家,堪稱台灣最早檯面化的次級市場。當時以舉行畫展的形式進行,只是作品來源從畫家變成收藏家,畫價浮動。目前的交流市場,增加輩分更輕的畫家,畫家在世與否,決定作品真假的發生機率。
一件具有投資效益的動人藝術品,首先須具備:魅力。如果它無法在第一時間打動你,以後會更難。次級市場的作品被早期藏家看上而買下來,他們在幾年後進行交流的原因大致是:家族世代交替,想換新,人生規劃異動,或有利可圖等。這些曾經吸引人們購買的藝術品,重回市場,對收藏家的好處多過畫家,一來可以換新,二來也許可以撿便宜,不過要承擔買到贗品的風險。因此在贗品疑慮下,次級市場首重作品來源、銷售通路,國際拍賣公司慣例是在畫冊上標示原銷售畫廊或擁有者,具有原畫廊銷售憑証,如原作證明或是發票,可以協助保真;不過近四十年來許多畫廊已經不復存在,增加追蹤的困難度。老畫廊不只見證產業歷史演義,也製造了藝術品第一市場畫價與真跡紀錄。
「行銷」觀念與做法,改變市場形態,也讓購買藝術品的考慮因素複雜化。人人是專家,等於沒有專家。過去擔任守門人角色的媒體,不見了。網路社群興起,一時間看似百家齊鳴,效益很快又被更大的浪潮淹沒。只有時間,成為最後的裁判。台語說:「戲棚下站久是你的。」在藝術品的作者、行銷者、收藏者各方面,皆然。
買藝術品需有哪些修養?35歲,是消費力最強的族群。藝術品或許應該再加上5歲,等他更成熟、更有餘裕、更擁有孤獨與挫敗。有些修養除了來自閱讀、觀察,也來自體驗。你與一群人chat一整天,會比一知己陪你散步五分鐘擁有更多幸福感嗎?你戀愛以前,會比以後看見更多人生嗎?大膽說,失戀過的人具備買藝術品修養第一條件,因為創作就是深刻情感的美化與讚揚。
上世紀,台灣前輩畫家在研究西洋繪畫時,有些學者習慣用野獸派冠稱廖繼春、張萬傳,外光派李石樵,自然寫實林錫堂,抽象表現郭東榮…加以區分。或用「在野」來統稱未曾在官辦展揚名的畫者如張萬傳、洪瑞麟。如今,所有畫家都具有他的歷史定位與價值。原因是,這些前輩在那具有畫畫會餓死疑慮的年代,一心創作,留下唯一。
南畫廊2013零號集錦,有138件當代藝術家作品,進行初級與次級市場交易。初級市場由歷年合作的畫家提供最新作品參展,並年年新增畫家新秀。次級市場為早期收藏家提供交流平台,也是新藏家尋寶的機會,交易方式是以低於市價的底價,讓有興趣的買家加價,直到展出結束當天決定買家是誰。所有作品現場展示,並附真跡保證。
每一件藝術品買入的時機、地點、價位,都具有神秘的機緣,但是具備消費知識與選擇信賴度高的通路,卻可以讓你擁有愉悅的收藏經驗。
台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