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于玲
1926年,蘇秋東(後中立者)和老師石川欽一郎(坐者)留下這張合影,右後方黑板顯示他們在台北師範學校一間教室裡,李石樵是高他一屆的學長。
美術教育在台灣,早自日治時期透過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啟發之後,有了西洋畫創作與欣賞的局面,蘇秋東是其中第一批參予者。
蘇秋東1911年生於新竹,19歲到基隆教書成為基隆人,所以我和他的認識是2003年透過當時基隆建設局長蔡文麟先生的介紹,那一年他在基隆文化中心主持個展,同時在南畫廊官網舉行「蘇秋東創作七十線上回顧展」,往後幾年,陸續發表小品在「南畫廊零號集錦」。 蘇秋東的一生,於2012年6月5日晚上9點45分離開世間那一刻,寫入歷史。他是台展、府展、台陽展、省展等早期繪畫競賽擂台的積極參與者,並且從中獲得十分輝煌的得獎紀錄。1947年因228事件被拘禁四天,次年最後一次參加官辦展之後就銷聲匿跡,1950年回到新竹故鄉教書以及當農夫.,1973年移居美國,直到三十年後的2003年才又回到台灣。
他是台灣美術發跡的一粒種子。
1951年蘇秋東在南庄鄉開闢福山農場,當一名種橘子的農夫。從畫家變成農夫,並從中獲得收成的喜悅,這和畫畫有什麼不同?早年的老師、畫友、談畫論藝的生活,轉變成和土地為伍的挑戰,這樣的經驗在後來移居美國的創作生活中,有了明顯的影響。例如他的靜物畫,特別呈現野生的活力,彷彿還帶著泥土的味道。
1984年蘇秋東在洛城參加芳蘭美展,80年代的活動都集中在美國,他的繪畫內容也由台灣風景描寫,轉變為當地景色如:蓮花池、住家附近、東岸景色以及一些故鄉的回憶。1990年他在紐約皇后區,協同洪瑞麟、蔡蔭棠、張道林參加北美華人美術協會四人畫展,同一年應邀出品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
2003年蘇秋東回到台灣台北,並且帶回來海外的創作。這些代表海外生活縮影的作品,有強烈的色彩和粗獷的筆觸,顯示他熱愛繪畫與生活的本質依然存在。他翻開相簿回憶著,那彷彿在蒼茫中點燈的記憶幾乎都落在20世紀。
台灣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