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南下幾天,回台北途中突然下起一場暴雨,那夾著毀滅性聯想的密集雨柱,使高速公路的車潮一下子緩慢下來,車內音響如窗外景觀怎麼也變得一片模糊。
一人在車裡,冷靜甚至覺得可笑。看不見的路,只憑經驗,也是持續前進著,前一部車紅色的尾燈忽明忽暗,我刻意保持距離離他遠遠的,並且確定仁愛路下來就到家,即便如此,還是清楚意識著藝術市場混沌不清,風雨短期不會停。
南部行,到了高雄才聯絡幾位畫家,近午時分,電話那頭的聲音還帶著濃濃的睡意,L喜歡穿拖鞋喜歡呆在室外自由自在抽菸拼酒嚼檳榔,或許這一天是他最早起的日子,愛河cafe還沒開,那麼我是早了一步。
這一趟市場調查式的探訪,從未有過,以前只在乎畫家怎麼畫畫;現在想到他們怎麼賣畫、怎麼經營他的藝術事業,或只管畫畫其他都不想?倘若畫廊一一轉到次級市場,或是只經營少數幾位,其他畫家的作品怎麼被發現與收藏令人充滿好奇。台灣創作者傾向自己來,不像國際普遍認為畫家不擅長也不應該自己做行銷。
另一位畫家C有一批作品在展出之後就不見了,他已經忘記當時有沒有運送回來。倒是留下了圖像。描寫高雄繁忙工業城景象的畫作,呈現一個明確的元素:大卡車,它們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灰塵滾滾,一副勞碌命。如果其中有一件作品被收藏,有了普世價值,情況或許會改變。
那一天直到過午,都沒能點到一杯咖啡,原來這家cafe午夜過後才打烊順理成章下午才開張,遊客貪圖深夜的愛河,燈火輝煌,黝黑河面反映的燦爛瀰漫台北沒有的浪漫,南台灣不只陽光猛烈,連夜晚都色彩繽紛。高雄城市的風蘊以及L逐漸從書生變成粗獷的原住民長相,終於在高美館「那條路很會彎」原住民展出場中,找到一些答案,那就是生活與環境,決定相貌與創作。
北回休息幾天,終於逐漸清醒過來。我喜歡腦筋清清楚楚的看見未來,即使大雨滂沱,也知道前路SAFE。
台灣畫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