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來,台灣的學院繪畫出現了一種變化,這種變化並非是全新的創作風格,但明顯與傳統學院派的風格有所差異,本展「新人獎與台灣學院風格發展調查展」,即是呈現這種我們稱之為「精密風」繪畫的風格。這種精密風繪畫的帶動,與國內企業舉辦的競賽獎助有一定關係,本展抽樣了12位青年創作者的創作以之說明其關係,這12位創作者中,有9人曾獲得奇美藝術獎、聯邦新人獎和台灣美術新人獎等競賽優選以上的獎勵,他們分別為劉國正、王智斌、鄭志德、黃勝彥、陳俊華、余廷彥、蘇湘竹、劉子平、陳逸鋒。前述的三大新人獎關注在精密寫實的風格獎掖,相當程度上也影響了學院在校學子的學習目標與風格走向,本展中也遴選了三位雖未獲得新人獎但風格近似的三位創作者:黃鈿凱、張庭鈞與葉儀貞,說明新人獎與「精密風」在學院中所形成的寫實新勢力。以下將逐一就各展出人進行簡要的介紹,說明其師承背景、獲獎經歷、創作理念、題材風格以及作品內容。
印象童顏.劉國正
劉國正1993-1997年就讀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師承潘小雪,2001 -2005年入台灣藝術大學造型所,油畫由林偉民指導。曾獲1998聯邦新人獎優選、2000南瀛獎油畫首獎、2005廖繼春油畫創作獎、2003、2004、2006、2007聯邦印象獎優選、2008聯邦印象獎首獎等獎項。
他擅長印象派的畫風,這種風格是台灣傳統的學院主義:忠於實際觀察,精確寶握物象與色彩,並且顯現出情感個性。任教小學的機緣,孩童成為他最熟悉的描繪題材,劉國正說:「藝術創作對我而言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藝術家就如同影子般的人物,能夠經由靜態中細膩的觀察與體會環境中的人、事、物,沉澱反映在心中,透過畫筆表達出來。」他以畫筆反應童顏背後複雜的社會問題。「家園」系列表現孩童侷促於以瓦楞紙為家的造形中,隱喻功利社會下的不安全象徵與孩童對溫暖的家之需求;「童顏‧心象」系列將孩童的容顏放大如紀念碑般的尺度,他們羞赧、苦笑、無助、甚至受傷貼著繃帶,以無邪的童顏訴說種種困擾和問題,使肖像從單純的紀錄更深遠指涉集體社會諸種病徵;「童‧童‧嗆」—「霸凌」系列更是前些系列的延伸,藝評家陶文岳指出:「以敘述性的寫實風格來創作 『霸凌 』議題,重現這些事件的畫面場景,. . . 在其精湛筆調和光影氛圍的烘托下,往往能凝聚視覺重心而令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視覺詩.王智斌
王智斌的作品依循著古典法則,有著強烈的造形考量。他畢業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師承許坤成;後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攻讀,由楊樹煌指導。1998、2003年獲奇美人才培訓獎,2000年獲聯邦新人獎優選,2001年獲聯邦新人獎首獎。
對他而言,繪畫不單單是一種生活經驗的投射或反映,它更包含了思想的反芻,是感覺與理念的交鋒。因此創作是一種出於感性但成於理性的特殊創造:「創作本身就是一個『發明』,是一個獨特且能符合理念並結合生活經驗的產物,這個發明需經過精心設計、安排,有條不紊的表現出來,絕非『偶發性』的效果,而是『必然性』的呈現。」
回顧王智斌歷年得獎的創作與近作,以古典寫實的風格為擅,傳統的室內靜物題材為主。他縝密地選擇物件,「物象與週遭的關係,能激發情感,產生象徵性及思考性」為其擇定依據,兒時的童玩、灰白牆面、鐘錶、破舊淺木箱與花卉、羽毛,以及最熟悉的畫具等是他鍾愛的物件;構圖依對立統一的原則進行:「首重均衡與和諧,其次是對比與完整,最終考量構圖的藝術價值」,在淺景深的畫面中,交錯的光影、精確或放鬆的物象,形成浪漫的音樂性韻律。彼此間構成一緊密意義體系的具象可感物件,在美感秩序的支配下,最終帶有渲染力地述說著生活中所思、所感等種種抽象精神或理念,其中對於光陰歲月的追憶、回味與省思是他創作的主要內容,帶有濃厚的文學詩意。
時光的存在.鄭志德
鄭志德的作品有著古典遺韻,但他更強調創作者的主觀美學。1999-2005年他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曾獲2001聯邦新人獎優選、2004奇美藝術獎、第二屆全國百號油畫大賽第二名、法國第100屆秋季沙龍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入選等獎。
他認為創作的基礎來自於素描,以寫實的手法進行創作,創作題材涵括了靜物和人物。重視「創作內涵中的自我與周圍環境的?係」,並探討「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些從生活中獲取的材料作為創作的元素,在畫面中進行關係重組,並且透過色彩、時空、光線等主觀選擇詮釋,顯現出超現實的風格。這種超現實的特意安排在於「希望能超越真實,描寫心中的一種現實與真實,……追求自我認知上的美,依循自己的美學法則,體會出被描繪物所抽象出來的精神,賦予新的意義,傳達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巧妙安排畫面,使觀者加深印象,更加瞭解並感覺它的存在並重新賦予觀者找尋自我意義與想法」。如作品〈天馬行空〉、〈彩色人生〉、〈樂在工作〉等作,將畫家的居家與工作生活中接觸到的物件作為表現題材,經巧心重組安排,形成一個乍似真實但又魔幻的畫面空間。
此外,「時間」所引發的感懷也是他著意的主題,特別是在他的靜物畫中,歲月痕跡、一去不返的兒時記憶,甚或生命的無常,均成為他表現的主題,透過一件件的靜物,追索時光。
微觀皮層.黃勝彥
黃勝彥的創作以古典寫實為起點,然而題材上卻非一般無生命的靜物,而是以「身體」作為微觀描寫的對象。他1996-2000年就讀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修油畫,師承李足新;2000-2002年進入台北藝術大學,主修油畫,師事林惺嶽。
以微觀處理身體的尋常細節,特別是手,將之放大進行縝密地描寫刻劃產生視覺震撼,是黃勝彥作品的一大特色。他描繪手指頭、皺紋、耳朵、陰莖、陰囊、陰唇、毛髮等人體身上的部位與質地,彷彿讓觀者感受到皮膚的觸感:皺摺、凹凸、滑順、粗糙等肌理變化。甚而以身體皮膚的創傷、變形、化膿等創傷性景況,作為描繪對象,引發觀者對創傷的記憶與想像。
島嶼風景.陳俊華
1998年時年大三的陳俊華,以堅實的寫實功力拿下第一屆聯邦美術新人獎的首獎,他的獲獎作品雖是靜物畫,但其中的一塊溪石卻透露日後溪聲石語的波瀾壯闊,以古典寫實創作台灣的山水風景。1996-2000年陳俊華就讀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師承陳秋瑾;2001-2003年進入嘉義大學藝術研究所就讀,主修油畫,師事張秋瑜。曾獲1998年第一屆聯邦美術新人獎首獎、2005年第五十九屆全省美展油畫類第一名、2006年第十八屆奇美藝術獎、2009年第一屆海峽兩岸油畫菁英大賽銀牌獎等獎項。
陳俊華的創作以風景為底蘊發展出兩大脈絡表現,其一為「表現對風景的美感依戀—凝練精神靈動的意境」,這一脈絡中,從台灣豐富的大自然為素材,企圖提煉出平凡山水景色中的當代古典美感,畫風寫實,抒發對土地的依戀、鄉愁、詠嘆甚或隱喻生命人生,建立起深具識別的個人風格,如早期的「溪聲」系列、「心湖」、「石語」等系列。描繪溪石、山林、溪流、海洋等題材,並從形式美感的探索進而心靈層次的抽象追求,透露簡練、寧靜甚或孤寂之感。
此外「對風景的想像延伸—島嶼故事新舞台」是近年於風景中傳達台灣土地人文故事的創作,在風景畫中反應對當代社會或環境議題的思考,以超現實與魔幻寫實的造景塑造畫面,如〈千年靜默〉、〈吃果籽拜樹頭〉以寫意與精密寫實兩種風格交融於畫中,述說精神的永恆與對台灣寶島的呵憐。又如〈門內門外〉將廢墟、神獸、船舟等遺跡共同組合於畫面中,形成一個新的幻覺空間,衍繹台灣的生命故事。
感性凝視,主觀拼圖.余廷彥
余廷彥的作品有著理性創作與感性書寫兩調理路。他畢業余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師承許坤成、翁美娥;文大研究所時師承李足新、林金標。獲2000年聯邦美術新人獎入選,2010年台灣美術新人獎優選。
他的創作以靜物為主要題材,花卉、水果、陶瓷容器、布料織錦和充滿肌理色澤的壁面是他鍾愛注視描繪的對象,作品有以古典傳統繪畫典律為宗的風格,也有去除空間合理性的超現實表現。在他的創作當中不僅追求對象物的理性具象精密描寫,也融入不同的自動性技法,如自動記述法(automatism)、現成物(object)、拼貼法(collage)、磨擦法(frottage)、謄印法(decalmamia)等,以增添畫面的詩意、感性。
對他而言:「藝術創作的觀察已經不再是對現實對象的模擬,而是藝術家對真實世界主觀的創造,不僅僅是被動的接收現實感受,更要有一種主動意向的給予。」因此在〈開心農場背後的寂寞〉、〈靜默的流行病〉兩作中,他將現實人物、世界名畫、線上虛擬遊戲或氣象畫面、農產作物等元素,以拼圖的概念構成打破合理邏輯的時空,強烈表達有話要說的主體意識和文學性的譬喻或象徵想像。
再見回憶.蘇湘竹
舊日時光是蘇湘竹的創作泉源。2004-2008年蘇湘竹就讀台灣藝術學院,主修西畫;2008-2011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主修西畫創作。曾獲2008桃源美展西畫第一名、2010聯邦新人獎優選。
蘇湘竹的創作以「時光」為主題。聯邦新人獎的作品描繪帶有時光痕跡的生活舊物與環境;近期的主題內容「童年回憶」,仍以靜物手法,追憶時間流逝一併攜走了童真的單純快樂,他試圖以畫筆將當時的寧靜、美好、珍貴的重要回憶召喚回來。作品〈滋味〉閃耀著繽紛色澤的金柑仔糖在玻璃糖果罐裡呼喚著,綠瓶身的彈珠汽水、酸甜滋味的水果糖,〈鈴聲〉裡的老式黑膠電話等等這些與他(及我們)童年過往緊密聯繫的情感物件,被蒙太奇式地組合於畫面中,依據構圖原則平穩靜定地安置於桌面或牆上。
然而特別的是,在諸多精密描繪的如實物件環繞中,總是猛地跳出平面化卡漫式的物件圖示,猛然戳破回憶的甜美耽溺,那是「該物件在(創作者)腦海中若有似無的存在感」,對觀者來說,更是一道過去與現在的警醒開關,拉回觀看時回溯過去的沈溺情緒,儘管時光不再,但生命旅程仍繼續前進。
當代記憶.劉子平
形塑當代的記憶是劉子平近期關注的目標。2002-2006年他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主修繪畫,師事張淑美、簡嘉助、蕭寶玲、莊明中、林欽賢、謝東山;2007-2010年進入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研修,師承陳景容、楊樹煌、陳淑華、蘇憲法、黃進龍;2011年至今繼續深造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班。獲2010台灣美術新人獎入選、2011第十四屆聯邦美術新人獎首獎。
劉子平的題材來自於環繞周身的生活經驗與環境,近期作品以靜物畫來進行「家園記憶」的形塑。對劉子平來說:「『家園記憶』是記憶、土地、環境、族群、文化…等各層面的『總合』,它是複雜且交互作用的。」近期作品「塵世」系列,以諧音的字彙「城市」作為創作的發想:「將創作的視角重新關注在那些『總是被輕忽』卻又『具有記憶的想像』的事物上,嘗試將這些事物形塑成這個城市所遺留的『遺跡』或『痕跡』……。」在他的「塵世/城市」情境中,生活的平凡物件、城市風景的片段,以及生活其中的人物容顏,均交織在靜物的安排當中,既具體寫實描寫物件,又主觀拼組靜物以外的元素。因此,他的創作如同塑造一個當代記憶的紀念碑,其中人造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同時並存,是一個「現代生活」的寫實畫家。
幽微感受.陳逸鋒
表現平凡事物中的不凡張力,是陳逸鋒想傳達給觀者的感受。2004-2008年他就讀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2009-2011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就讀。曾獲第五屆全國百號油畫展第三名、2008第十屆聯邦美術新人獎優選、2009台北國際藝術評選賽金牌獎等獎項。
陳逸鋒的創作以生活為題材,近期關注人與場域空間的交互關係,以此為探討對象,意圖表現出主觀能動者介入看似中性意義不變的空間場域時,回饋介入者的細膩情感更迭,與隨之而來認知上的意義轉變。他的取材與構圖簡潔俐落,微觀注視著尋常生活的空間與物件,並且通常以一個物件作為畫面的唯一主題,將之微觀、放大:轉折的樓梯間、光照靜謐的白牆、垂掛而下的白布慢、窗外的樹木風景等。他並不費心於邏輯敘事的安排,而是以他擅長的白色調色階變化,幽微細膩顯現出精密描繪的無形張力,讓觀者重新檢視與感受平凡之物、甚或單調之物其平凡單調中的想像馳騁與感動力。
精密風新生力
黃鈿凱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與碩士班,主修西畫創作,師事林欽賢。他自述:「藉由自己的成長經驗,探討每個創作主題的意涵,層層剝離還原事物主題的本質,接著從『本質』賦與想像,透過身體延展至畫筆與顏料再現而出。」〈勝利預言〉等作均以靜物作為題材,相當程度使用了灰白的色階變化,以及水平垂直均衡穩定的構圖原理,透過古典油畫的薄塗、透明罩染等技法,呈現生活中習見的物件或空間,甚或採用超現實的風格表現,構築創作者主觀的心象空間。〈麵包A計畫2〉系列作品,則在創作意念上進行大轉向,畫幅中具象精密寫實的物體與幾近抽象的液態流動感,覆蓋於吐司的白色質地上;〈索尼勝利1號〉則以平面刷勻的塗繪方式,反思當前寫實繪畫:何謂虛幻何謂真實?尤其是當代創作者以攝影取材紀錄,再將之轉移至畫布上精密描繪,這期間創作者的選擇、對於寫實的信念,成為作品成形的重要關鍵。
張庭鈞畢業於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與研究所,主修油畫、水彩,師事林欽賢、謝東山。他的創作強調與社會的交涉和理解。他說:「我的藝術創作,不是從抽象的意識出發,而是真切的把握住自身所處的社會心理,從而創作出與社會溝通的作品。」其描寫的題材、內容和表達意念也從靜物延展至次文化和宗教等面相,將文化、社會等相對變動的因素作為創作要件,發展出社會關注的意識和社會心理的剖析。表現手法上,作品畫面通常由一主體對象物佔據大部份的構圖,如人的肢體或神明雕像,輔以風景作為背景,主體採精密描繪的方式表達出描繪物的表面肌理和質感,背景則採偏向外光派的表達來呈現,甚至搭配描繪對象的屬性,將神明雕像部份以平面金箔的黏貼處理,刻意形成畫面主客體間的風格與景深上之張力,張眼仔細看的精密和瞇眼如畫般的印象,在畫面中對立共處。
葉儀貞2006-2010年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2010-2011年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受林欽賢、謝東山、莊明中的教導。她以台灣常見的花卉植物為創作主題,如朱槿、杜鵑,或路邊的草本植物。〈幸福〉、〈力量〉、〈愛與信賴〉等作當中,她專注於朱槿花朵本身的造形形態進行描繪,微觀之又放大它的尺寸,並且在不經意處置入小小地符號或生物,畫龍點睛地言明所欲烘托的主題:花卉所傳達的關乎愛之感受,及其衍生出的相關詮釋想像。色調處理上,以花卉本身柔和粉嫩的色彩為主。對她而言,好的藝術是「能從畫感受到此人的想法和意念」,她的畫即是在傳達:「讓看畫的人感受到畫者當初的感動。」
結論
三大新人獎最先開辦的奇美藝術獎(原奇美人才培訓獎),初以具象繪畫為徵選要件,從評選的風格樣貌觀察,多屬傳統學院派的畫風。何謂傳統學院派?在台灣傳統學院派的建立可追溯自日治時期,當時前輩畫家渡日留學攜回日本學院與官展的主流風格:外光派。 日治時期前輩畫家接受學院教育以及官辦展覽的洗禮,建立起其瞇著眼看、把握整體的寫實風格。這種風格自二戰後前輩畫家進入學院與官展的教育和評審體系至今,仍是台灣學院繪畫的傳統主流。 本展邀請展出的藝術家劉國正,多次榮獲聯邦印象獎,最後拿下首獎的紀錄,說明他正是此一畫風的箇中好手。他所代表的傳統學院主義形成與新近「精密風」繪畫的對照。
從新人獎的選拔使這股精密風寫實繪畫,題材關注在靜置於室內的靜物物件的組合詮釋, 他們靜觀來自生活中之物,講究水平、垂直、平衡、對稱、均勻等原則,將之微觀化進行造形、質地、紋理、色澤和光影變化等細微差異描繪。風格上以古典法則的造形美感取向和超現實非邏輯的拼組詮釋為兩大面向,但日後部份創作者仍逐步走出室內的靜物關注,將眼光投向人物、風景等題材,風格表現上也逐步以超現實風為主,甚或揉合了寫意的技法在其中。內容上創作者所選取的靜物多偏向帶有時光懷舊、歲月痕跡之物,以「時間」的流逝為關注主題,某種程度上不經意呼應了文學藝術的議題:鄉愁,對逝去歲月的感懷。 色調表現上,除了古典繪畫的褐色基調外,灰白黑階的色調處理與質感表現也是大家鍾愛表現的部份,如素白的牆壁、潔淨的布料、貼滿白磁的廚房空間、各式白色碗盤器皿等,這種冷調的氛圍表現出冰冷、理性的現代表徵。整體觀之,新人獎選拔形成了某種得獎的公式,但最大最重要的基本特點及在於對物象描繪的精確性已不同以往傳統學院的印象式表現,同時觀之這些獲獎者的後續創作發展,他們正於精密的基礎上逐漸摸索屬於自己的風格語彙。
同時新一代寫實背景的創作者於學院教學的人數也開始成長, 特別是專任師資開設相關課程並培養研究所學生,經過數年的教學積累,青年學子不僅要保握物象,還要張大眼睛仔細地觀察,加上各種油畫技法的研習傳承,漸漸蔚成學院裡「精密風」的風潮。新人獎的影響與學院訓練的提供,「精密風」是學院教育中的一個轉變,初是緩慢,但近期漸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學院風格。
台灣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