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于玲
南畫廊主辦「 2011新人展 」,是站在台灣西畫歷史潮流上,一個美麗的靜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到今天,台灣擁有第十個世代畫家作品,理應形成美學的歷史脈絡、觸動社會人心,不料藝術消費族群也在此時陷入學術價值與市場價格的迷思,背離美學信仰。南畫廊邀請藝評家謝東山教授策劃這次「新人獎與台灣學院風格發展調查展」,並由朱珮儀小姐進行學術調查與分析,一方面為藝術消費者提供學術性判斷,一方面也為台灣畫尋找後起之秀。
南畫廊自1980年以現代畫經營起家,為300位台灣畫家,舉行380次畫展,從1895年出生的陳澄波到1980年代畫者,目前有他們超過四千件作品在www.nan.com.tw南畫廊線上作為欣賞、收藏、研究用途。記得1984-85年是南畫廊的「新血年」,畫展目的在為市場營造新的繪畫風潮,許多在校或剛步出校門的年輕畫者、繪畫團體,第一次在南畫廊發表充滿激情的創作:師大出身的李俊賢、許自貴。文大出身101新圖式的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劇烈再造的傅慶澧、楊智富、楊明國、李明道、陳彥初、李民中、梁平正、孫立銓、蔡昭良、王仁傑、林重光、賈漢家、許添丁、李興龍;接著又有:葉子奇、潘麗紅、原來、蔡智贏、張心龍、楊塗能、楊仁明、傅慶澧個展。這些新形式展品,即不是抽象也不全是寫實具象,而是懷抱出身背景與故事的創新風格。畫家的狀態,有的鬧胃病,有的沉浸在戀愛的花蜜裡,有的為情所苦,有的始終像是一個遊魂,還有些則精得像生意人。這群年輕人經過二十年辛苦創作,才開出藝術花朵,更多新人窮一生之力,連個苞也沒有。那些青春歲月中閃閃發光的風采,來自夢想與熱情,人們要的曾是那份勇往直前的決心;不像現在。
1986年,南畫廊轉向經營具象畫,也就是傳承自前輩畫家的經典,開始台灣畫源頭的整理與介紹。因此1992年獨力發行《台灣畫》雙月刊,首度為台灣畫家作品冠上品牌名稱,1993年起舉行四次228畫展,探討台灣畫在政治影響下的創作變革。1995年舉行五次台灣畫探照燈,介紹處於世代交替的中堅畫家,當時市場最有興趣知道的是:誰是接棒者。2010年舉行3021新秀展,其中在學的劉子平即於次年獲得聯邦新人獎。2011年新人獎與台灣學院風格發展調查展,簡稱「2011新人展」畫家包括:劉國正、王智斌、鄭志德、黃勝彥、余廷彥、陳俊華、蘇湘竹、劉子平、黃鈿凱、陳逸鋒、張庭鈞、葉儀貞等皆屬四十歲以下年紀。南畫廊挖掘市場新秀的管道,首度納入學術研究調查依據。
值此全球在地化觀念興起,南畫廊有幸八十年代開始台灣畫推動,加上近年美術館進行台灣美術史研究與作品典藏、學院美術教育年年培養新人,如今縱貫十個世代在地美術作品的產生,能不能形成獨特的在地美學,仍有賴謝東山等藝評家與美術史學家的努力。但願2011新人展,在藝術品消費市場上可以開啟一種理性的思考模式,在台灣美術史上所謂的精確性描繪風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2011新人展
台灣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