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和平鴿
11月份入秋時分,台灣畫壇發生兩件事情,一件是畫廊負責人陳綾蕙自殺案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另一件是一個演講會告示繪畫市場秩序重整的決心卻幾乎不為人知。
畫壇一件成為新聞頭條的悲劇,以及一件藝術環境建設工程的默默進行,都源自台灣西畫市場的當代現象:急於國際化、急欲快速致富。
從80年代到90年代,台灣繪畫市場自然形成的秩序,在2000年西進風潮中,開始崩解。台灣藝術媒體對西進推波助瀾的興致,遠高於對陳綾蕙自殺案為首所呈現西進失敗之探討。近年來的藝文報導,沒有文化傳遞與建設,只有傾銷一夜致富的投機夢,虛報喜樂、逃避憂勢的心態,和偽畫造假,同樣影響市場走向挫敗。
於是,有少數學者、業者,不約而同選取其中一樣來進行,那也是最困難著手的部份:秩序重整,包括道德、專業素養、司法力量介入不法…等,以重建收藏家買畫的信心。
買畫的人,最大的疑慮是:恐怕買到假畫、到哪裡去鑑定畫的真假?
一項名為「台灣油畫贗品與鑑定探討--以李梅樹作品為例」的演講楊教授舉例說,在台灣如果懷疑買到假畫,可以去法院提告,法庭鑑定為真,他就敗訴;鑑定為假,收藏的畫會被作為證物而沒收。避免買錯畫的方法是,平時應該多了解藝術品,還可以減少假畫行銷的空間。
了解藝術品其實就是鑑賞:鑑定與欣賞。欣賞可以是個人喜好,鑑定就是一項科學的推理。
鑑定畫作真偽的方向有三:一是來路調查,一是風格技法內容分析,最後是材質鑑定。鑑定為真必須每個環節都是真的,鑑定為假是有一處假就成立是假畫。找不出真的條件,一般推論為假。
鑑定專家,不一定擅長每位作者的辨識,科學儀器也需要正確的解讀與樣本參數。而非科學儀器的人文判讀,則是收藏者平日可以學習與建立的知識。楊教授舉李梅樹偽畫例子指出,一件標示1935年的作品卻畫有電暖爐,根本不需要儀器鑑定。
在數位時代,在世畫家可以輕易為自己建立作品資料庫,將來作為真跡認定的依據。
畫壇秩序的重整,從藝術家懂得管理作品、收藏家了解藝術品、拒看投機導向的藝文報導開始。而學界默默進行假畫鑑定機制,結合公權力的介入,期盼可以為台灣西畫市場帶來曙光。
台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