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簽了幾個合同,隨著藝術產業和商務平台熱鬧滾滾,每個事件都來個合約書,煩了我心卻造就律師業務。
不過有位年輕律師收藏家,來畫廊買畫時卻說他快餓死了。原來每年有一千位新手入行,不像以前只有少數幾位。而現在市場需求量又沒有相對擴大,小則國外買賣房子都需律師,台灣卻是代書,他們連貸款都做。
快餓死的人也要買畫。他的第一張畫在南畫廊購買,以後陸續又買了幾件,要掛在餐廳,所以選著魚的靜物畫。年輕律師說話時靦腆的神情,怎麼也無法令人聯想到他的身份是律師。畫廊的律師是斯文內斂的,雖也有些靦腆卻有著如鷹般銳利的雙眼,令人感覺如佇法庭,正襟危坐。
以前收藏家來自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現在多了將藝術品看作金融產品的投資者,算計的是報酬率。也沒有什麼不對,藝術品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都有人研究。
買畫的律師,每個月幾次上畫廊網站看看,忙起來也有一、兩次。這讓我想起來數位時代的知識學習,尤其是連結了畫家背景、作品、藝評、故事的資訊。我知道,在主觀喜悅之外,情報的取得是藝術品購買的關鍵。
感謝這位青年律師,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對話,卻在秋日熠熠的午後,如晨曦一般帶給我工作的熱情。
台灣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