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于玲
南畫廊
賴英澤,1965年出生在台北市,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沒有組織繪畫團體、沒有宣言、沒有從暗鬱中破繭而出的衝動,溫和中帶著夢幻式的幸福感,總的來看,不只賴英澤,台灣60年世代畫家的創作風格,不免讓人好奇他們到底將由50世代以及更早畫者懷抱之悲憫、激憤或叛逆,轉向何方?
火車來了,離情依依。時間不只帶走記憶,還有情感模式。畫壇關注者認為,台灣畫家們,從不會畫到會畫,已經是民國100年了。摸索了一個世紀,終於知道繪畫技巧。在我看來,近幾年新的創作,多由一個又長又緊的立論包裹著,由於議題太大,剝開以後,作品本身往往相對空洞;那個自宏觀議題揭開的序幕,最後不了了之。我們等待技術如何承載思想和情感去完成一件曠世之作,前者到位,後者卻消失無蹤。為什麼?
甜膩感,過去以來,曾在所謂本土畫作中成為被睥睨的笑點,甜甜的作品,有人認為沒有深度;現在的作品極盡俗艷之能事而造成流行,比較過去,市場的口味,轉得真快,猶如泰式料理取代川味。我們是否想到,選擇甜膩或酸澀,其中的抉擇來自何種心態、或素養。
60世代台灣畫家的繪畫風格,其來有自。沒有一件作品,可以跳脫古今中外的影響、在地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氛圍。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畫從1894年倪蔣懷出生那一年開始追蹤在地西洋美術發展的風貌時,總是和人文歷史同步。
記得1980年代,畫壇被劃分為前輩、中堅與年輕新血。30年後今日,市場作手決定畫家出線的機會,由於它的突兀,脫離人文歷史自然背景的根據,一夕暴紅暴落的情形時有所聞,幸運的是,來到2011年,市場又有反轉的機會,那就是普羅大眾收藏風氣的回籠。
一位資深藝評家說,南畫廊可以存在30年必有它存在的原因。我時常在思考這句話背後的思維。當台灣繪畫市場處於激情時期,那是前幾年的事了,人們是怎樣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又是如何針對少數華人畫家投以全神注目而忽略本土藝術家的創作。
今天,80世代畫家出線,也就是說,這群出生於台灣繪畫市場起步時的藝術工作者,以每號2000到2500元的畫價由美術系畢業生晉級市場畫家,構築了動漫世代的繪畫風貌。清晰的輪廓,來自70世代默默轉型的努力。而60世代更是鋪陳了由嚴肅轉入溫馨幸福的起頭。這些都與1987解嚴有關。
那麼,賴英澤,一位來自1965年的敦厚、感性畫家,他是如何站在緬懷過去,瞻望未來的時刻,留下60年代出生成長背景的雪泥鴻爪?賴英澤的火車,透露他那個時代的童話故事和鄉愁,甜美的抒情。
這就是2011年8月16日南畫廊首度邀請他舉行個展一個小小的因素。
台灣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