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買一幅畫 怎樣買一幅畫 /台灣畫派 /日期: 2006/4/8

贗品在拍賣市場的行銷策略

文 黃于玲

今年夏季來到之前,又有許多場拍賣會即將舉行,台灣的繪畫拍賣市場,贗品耳語,時有所聞。由於贗品數量之多、品質之離譜,變成談論它反而很土。

「誰不知道那些都是假的。」真是這樣嗎?贗品的行銷通路研究,偏偏做得比真品還透徹──要不怎能一次又一次舉行拍賣,所有的廣告開銷不都來自銷售的暴利,當然有人買。

誰買這些畫?贗品在拍賣市場的行銷策略很不幸是成功的。贗品氾濫下的畫廊經營,什麼樣的品牌研究都沒用,基本上它不是競爭,而是破壞,對市場的破壞如身體得了敗血症。

通路是:讓消費者以正確的價格、時間、狀況取得商品。藝術品的買賣處於一個「行銷管道」的人為脈絡中,其中包括中間商向消費者銷售並運送貨品的功能。執行行銷管道的機構與個體,即所謂的中間商,最典型藝術品的中間商是畫廊。藝術品以前都是透過畫廊舉行畫展,銷售畫作;後來透過拍賣會直接拍售出去。差別是,畫廊長期培養畫家,把藝術品包裝到市場上;拍賣公司則直接進行競價式的銷售行為。

一直以來,畫廊介於畫家與買家之間,促成(引發)一連串藝術品交易行為,構成流通鏈(distribution chain),正規的拍賣公司拍品正正當當來自收藏家、畫廊、或畫家本人(這已經不太正常)。贗品在拍賣市場的行銷策略顯然不一樣,它們由上到下包下整條流通鏈,也就是從製造開始,直到買家,都掌控在策略中。危險的是,分散出去的贗品,不會回到製造母地,而是在市場上流竄,一手一手換下去,上面都會附帶捏造的「收藏故事」;以及一些無知者的囈語。

上星期有一位官員朋友問到,一位前民意代表拿了一批張大千等人的畫作,用特別價脫手,可以買嗎?

藝術品的定義是什麼?在市場上,它不像房地產,一點鑑價基礎也沒有。當它被用來當做投機、詐欺、甚至群體勾結的洗錢工具時,所操弄的觀念是藝術無價、我這張畫很便宜不買就是損失。

集體製造,特定管道銷售,分散進入市場後開始變形,用銳利的眼光挑選又土又貪小便宜的暴發戶--把假畫賣給他,反正這種人也看不懂。

考證一幅畫的真假,從哪裡賣出來的,變得越來越重要。贗品的通路是固定的,很少轉入正規畫廊再出來。它的行銷策略,是縝密嚴謹的:

在行銷組合的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宣傳Promotion、通路Place)中,贗品的產品、價格、通路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宣傳維持正常甚至更強勢,例如畫廊慣用的媒體、藝術品作為商品的特性、藝術品與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等。

從贗品在拍賣市場的行銷策略看來,唯有透過一個嚴謹藝術品通路的建立與認定,才可能抑制贗品的猖獗,並降低市場的傷害。

台灣畫派新聞稿2006-4-8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