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畫網 新聞 南畫網 新聞 /南畫廊 /日期: 2004/2/5
時間: 2004年2月28日至3月14日
畫展詳文:暗鬱彩顏/228傳遞的本島美學

〈暗鬱彩顏:228傳遞的本島美學〉是南畫廊第五次舉行的紀念228台灣畫展。228事件對台灣人民的影響,可以由一件美術作品作深度了解…

南畫廊歷年228畫展:

2004.2.28 第五次/ 暗鬱彩顏:228傳遞的本島美學
1998.2.28 第四次/ 228和平紀念日˙台灣畫展
1995.2.22 第三次/ 紀念228台灣畫展之3
1994.2.26 第二次/ 紀念228台灣畫展之2
1993.2.27 第一次/ 紀念228台灣畫展之1


1960年,沉重的台灣

在60年代完成的油畫作品,普遍有一種沉重的氣氛,顏色就是不明朗,用料就是很厚重,不過卻格外有一種生命力,來自深深的底層。

那時候的畫家,畫畫都是為著興趣,在官方舉行的畫展裡發表作品,也是為著得獎,獲得人們對藝術的尊敬。所以,大家莫不全力以赴,傾內心之最,從事創作。

早期畫壇特別突出,並且活耀于南部美術界的張啟華,雖與劉啟祥齊名,卻普遍被台北藏家遺忘。他不只是高雄的前輩,更是全國獨具風格的前輩畫家。

張啟華,是一名富家子弟,他的畫作雖然屢獲大獎,在沒有經濟負擔的情況下,純畫畫、純參展的習慣,似乎並未隨著畫廊時代的來臨而普被重視。直到畫家去世後十年,家屬才遵照他的遺囑,將131幅作品捐贈高美館。

略過台北畫市,似乎也略過了應寄存於人們心中的印象。不過他充滿南方性格的油畫作品,在近日曝光的〈高雄港口〉中,重新喚起人們的注意與追尋。

那代表張啟華一系列同風格的風景畫,溯及高雄在由勞力密集社會向上提昇的過程中,所展現的生命力。再也沒有人像張啟華那樣迷戀高雄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一屋一宇,他總是穿過層層屋宇遠眺壽山與燈塔,在渾濁有力的土黃色調中,尋覓故鄉的身世。

張啟華的風景畫構圖簡練,下筆有力,顯示畫家十足的信心。這幅表現高雄港景色的油畫作品,完成于1960年。50-60年代,張啟華畫了不少舊高雄都會的風景,由建物、山脈與天空組成的畫面,或由內向外注視的風景融入室內的擺飾,一在呈現那個被台灣美術所忽略的場景。這些同時編織著粗獷與優雅的作品,隱沒在時代洪流中,就像228的記憶。

人們決心要求幸福

林錫堂 江子翠鄉居
林錫堂的〈江子翠鄉居〉和張啟華的〈高雄港口〉一起出品2004年228美展:暗鬱彩顏/228傳遞的本島美學畫展,與其他作品共同呈現60年代以來,台灣畫家在白色恐怖時期,以及戒嚴未解除時,從事創作的困境與成果。高壓時代產生的繪畫作品,與解嚴後走向嬉笑諷刺風貌的作品相比較,明顯呈現時代性的差異。這種差異何嘗不是人民生活的寫照。

林錫堂的〈江子翠鄉居〉是1977年作品,恬淡的鄉間生活,是台灣農家生活的縮影。當228事件發生時,多數台灣精英被處決,風聲鶴唳的處境,和畫中祥和的氣氛完全不同。有些人躲在鄉間、山上或是海邊,以求躲過一劫,但多不從人願。畫中的寧靜,包含多少卑微的心聲,美麗的鄉村景色,藏匿著人民要求幸福的決心。

2004年2月28日舉行的「暗鬱彩顏:228傳遞的本島美學」畫展,除了張啟華,還有廖繼春、張啟華、蘇秋東、許武勇、林錫堂、歐陽文、張炳堂、徐藍松、詹浮雲、鄭明進、郭東榮…等人作品,這些完成于30-60年代的早期作品,或具有沉思意味的新作,隱約呈現本島在228事件以後的心聲與生活基調。

透過這樣的美學,228的歷史記憶,可以重新被喚起、被檢討、被用為台灣人邁向更美好未來的鏡子。

砲台下的木馬

蘇秋東 新竹公園
另一件228美展作品〈新竹公園〉,是蘇秋東1936年的創作。那時他剛結婚,還住在故鄉新竹,所以畫了公園裡的風景。打仗用的砲台、以及戰士騎的白馬,成為畫中醒目的物件,隱喻當時戰事的陰影。這幅完成于228事件發生之前的作品,透露著日據時期台灣人生活的景象。從1936到1947年的十一年之間,台灣人還在努力等待重回祖國的懷抱。

畫中清麗的色彩,沒有猶豫的在畫布上展開來,一如畫家蘇秋東年輕華美的生命,正在蓄勢待發。

看關鍵報告

南畫廊新聞稿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