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畫室 談畫室 /黃于玲 /日期: 2003/9/21

靜物畫

郭柏川 1971作

西洋靜物畫精神的變遷

靜物(Still Life)的歷史,似乎從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就開始了;中國花鳥,有著花卉水果,也算是一種靜物畫;荷蘭的靜物畫發展得比其他西方國家更早,他們統稱所有描繪無生命物品的畫叫做靜物,舉凡花卉、水果、食物、餐具、樂器、書籍、頭顱…都是使用的主題,畫家藉以象徵美麗、幸福、或虛空。

由十八世紀最具創意的巨匠之一──夏丹(Chardin 1699-1779)開始,靜物逐漸脫離法蘭德斯(Flanders)裝飾性的畫法,進入獨立美術形式的範疇。

夏丹在靜物創作上,捨棄華麗矯情的題材,專注於簡樸的家庭用品,他運用嚴謹和諧的排列,使靜物畫由古典主義,邁入浪漫主義,開啟現代靜物畫的大局面。

「靜物畫」成為美術史上的獨立名詞,是由塞尚開始的。塞尚(1839-1906)這位後印象派大師,現代繪畫之父,在靜物畫上的創作,極富科學哲理。

他運用高視、平視、側視、仰視的多種角度在同一幅畫面上,以及將所有物體看成立體幾何圖形的觀念,造就了後來立體主義的形成。看過勃拉克(Braque George 1882-1963)的靜物畫,再回到塞尚的靜物世界,一方面看見西洋美術史的演進,一方面也不免要對靜物畫的浩瀚深度感到驚訝。

台灣靜物畫的特質

翻開日本東京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老師安井曾太郎(1888-1955)的畫冊,一幅水蜜桃靜物畫在眼前攤開來。

西洋美術影響日本洋畫發展,台灣西畫早期則取自日本洋畫。如果要了解台灣靜物畫的特質,日本幾位畫家是省略不了的。

梅原龍三郎(1888-1986)和台灣郭柏川(1901-1974)相識,並且幾次同遊中國。郭柏川畫風受到梅原影響;梅原也因兩人的北平之旅,而發現在中國的宣紙上畫油畫,是一件有趣的嚐試。

安井曾太郎簡約的靜物畫風格,已經加上日本味道;台灣如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郭柏川,一一充滿技巧上的個人風格,有些把生活的記憶畫上去,有些則把握著與內心律動相契合的生命感。

摘自台灣畫第一輯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