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空間與人性-- 4.一個被扭曲的人
蘇新田的眉宇間總有一股烏雲似的憂愁,那不知來自個性或外在環境的壓迫,總之深鎖其內的東西,會將一個人扭曲、甚至讓他崩潰。
朋友們都知道,1971年三月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畫展後來轉往紐約的蘇新田,匆匆七個月就回台灣,而且「整個人差點垮了」。
一般人了解的是政治和戀情的因素,使他長期被情治單位壓迫。再加上畫外畫會在白色恐怖時期格外創新的畫風,難免被聯想成別有目的的隱喻,藝術創作竟然變成有些類似高空走鋼索。蘇新田說,1972年畫外畫會停止活動,但是政治壓力卻沒有解除。
1973年,蘇新田以錯覺法研究物體內部和外部的連通的可能性,並以「不可思議的空間」為題在省博館發表作品。這個主題直到1979年在私人畫廊發表時,還請來李石樵老師參加座談會。後來蘇新田覺得這種深度性錯覺油畫的創作,十分辛苦,終於在1991年停止。
在畫風決定要轉變的時候,蘇新田自己釘了140多幅100號以上的檜木內框,這些畫框直到2002年幾乎全畫完了,可見這個人做事執著甚至猶如拼命三郎。
「循環空間」是1990年蘇新田將過去以來創作的總結,給了一個概念性的名稱。為了了解空間的基本性質,蘇新田說,他研究哲學、心理學、物理學,以及數學和視覺藝術的空間理論,尤其是相對論所陳述的彎曲空間(Curved Space)。1992年寫出:「平直空間與循環空間的意義」。
1984年蘇新田等人發起的現代畫學會舉行一次聯合畫展,之後就沒有再發表。從事現代畫創作的第一個條件是必須忍受寂寞,第二個條件是必須面對世俗,要不然就選擇離開。1980年蘇新田離開教職,決定不再教書,他的生活就是畫畫、讀書和不斷的理論。
待續….
2002.4.20 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