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少爺:林之助
小朋友你好,
你聽過膠彩畫嗎?從前有一位幸福的少爺,名叫:林之助,他是台灣膠彩畫的鼻祖。他將「東洋畫」改名為「膠彩畫」,並且讓它在台灣落地生根。
如果你急著看更多,也可以進入:Artist\林之助\相關文章,請爸爸媽媽幫忙一起看。
臺灣膠彩畫第一人
台灣「膠彩畫」的形成與流行,在本土畫歷史的追尋中,是重要而常
被遺忘的一支,經由幸福的少爺──前輩畫家林之助進入台灣膠彩畫世界,可以讓人有驚
艷的感覺。
當日本人將中國重彩畫引到他們國家的時候,做了某種程度的修正。
例如他們不再臨摹,而以寫生的方式來作畫;這個轉變,使他們
大膽的將這來自中國的繪畫改稱為「日本畫」,也就是他們的國畫。
日本以外的國家則稱日本畫為「東洋畫」,目的是有別於西洋畫
。
日據時代到今天,台灣一直有一批人默默在從事這種細緻的繪畫,慢
慢的也在技法與題材上發展出自我的風格,老是叫「東洋畫」,似乎
永遠與日本脫不了關係,更不適合政治社會已經變遷的時代。
前輩東洋畫家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之助開始為東洋畫在台
灣的名稱問題傷腦筋,叫新國畫、現代國畫…或其他什麼名稱好呢?
後來林之助由油彩、水彩、粉彩的類別概念,將調膠的東洋畫改稱為
「膠彩畫」。
從此在台灣發展的東洋畫就叫膠彩畫,是一種用礦物質色料加入
水膠為媒材來創作的繪畫作品,特色是細膩透明。
林之助在1982年,組織台灣膠彩畫協會,推廣膠彩畫在台灣落地生根,1985年親自在私立東海大學教授膠彩畫創作,將膠彩特別的作畫方式傳授給
年輕一代的台灣人。
這位作品被早期藝評家王白淵先生稱為屬於「女性畫」的膠彩畫
家林之助,將幸福、優雅、深具內涵的氣質注入台灣膠彩畫之中。
林之助1917年生於台中縣大雅鄉上楓村,小學在大雅公學校
沒唸畢業,就已經轉入東京新宿第二尋常小學校六年級就讀。喜歡音樂
與美術的林之助在日本中學畢業後,考入武藏野美術大學(當時名稱
為帝國美術學校),也決定了一生從事繪畫的路途。
1934年往後幾年在學期間,林之助接受幾位名師指導例如:奧村土牛、山口蓬春
、川崎小虎、小林巢居等,畫伯,是對他們的尊稱。大學畢業後師事兒玉希望畫伯研
習,並以「小閑」首次參加第四屆兒玉畫墊展。
1940年林之助回台灣結婚,老師對他說:「你要是回台灣結婚
,那就當不成畫家了。」林之助心想,他總會再回來畫畫,所以生活上
的衣物大都仍留在日本。
戰爭的緣故,使林之助一直留在台灣而未如理想重回日本。19
45年二十九歲受聘省立台中師範執教,遷居台中市直到今天。
穩定、幸福的生活,使林之助得以安定的在自己的家園從事膠彩
畫創作。他的生活、思想與繪畫方面的技法,已逐漸脫離日本模式,
而形成具有台灣特質的風格,也就是開創了台灣「膠彩畫」美麗的花
朵。
例如花鳥畫。
例如台灣農村與生活。
例如台灣中產階級簡陋的屋舍。
這些以台灣花朵、鳥隻、生活周遭屋舍為主題,十足表現本土氣息的
作品,在林之助細膩觀察與深入研究之後,畫面始終呈現著一種幸福的
寧靜,深沈而不感傷、華麗而不輕浮。艷麗的陽光和緩著落在畫面上
,使台灣人特有的衝動與活力,蒙上一層優雅與細膩的薄紗,彷彿一個真實的美夢。
相片說明:林之助的老家
摘自台灣畫第1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