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入生活
真心、真意看繪畫
九月初的週末午后,女兒帶一束花去慰問出車禍的同學。走在光
復北路上,身旁的行人問她道:「小妹妹,你拿這花是不是要去送給
麥可.傑克遜?」
在生活中,花常令人想到有一件快樂的事情就要發
生了。
捷運工程的鋼筋、沙石、與紅色閃動的警示燈深入九十年
代台北人的生活,我由辦公室往下看,忠孝東路的車流不斷在夾縫中
尋找空隙,行人則在分寸間爭先恐後;一陣風來,飛沙走石一片灰濛
。
這麼混亂的環境,使人在生活中失去了耐性與創造情趣的心情。
一位朋友說,他對桌的女同事,每天下班匆忙趕回去作飯,為了
省事,全家一律使用免洗餐盤,吃完就丟,清潔溜溜。
我想起故宮的瓷器與遠從倫敦提回來的Wedgwood餐具。這些精
緻美麗的生活用品,早自幾百年前到今天,就是在給人使用著。瓷器上
的小碎花宛若一座春天的花園,喝奶茶時,杯子在起落間碰出清脆的聲
響,飄在空氣中緩緩散開。
由瓷器到免洗餐具,我們的生活品質因為
講究效率而退步了。
一束花帶來歡樂氣氛,捷運的大鋼筋血淋淋直接穿入
我們的居家環境;那麼一幅畫在生活中,曾經激起什麼漣漪嗎?
台灣畫第七輯以「畫入生活」為主題,特別從生活的角度呈現畫
家、收藏家、畫廊主持人與畫作之間的各種心靈活動與生活圖象。當繪畫作品由美術
館、私人畫廊、落實到與個人生活產生互動關係的時候,才算是成就
了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這也是我在從事畫廊與出版事業時,時刻提
醒自己的課題。
本輯內容有一部分是1983年4、5月,我與林復南前往美國
旅遊,為早期旅居紐約創作的中國畫家拍下的紀錄相片。這些在言談間隨
意留下的畫家的身影,不但顯現八十年代初期遠赴海外奮鬥的畫
家的生活點滴,也為他們的作品做了另一層面的詮釋。
這個專輯還轉載數篇曾經刊登於南畫廊畫展畫冊上的文章
,它們都是以生活化的角度介紹繪畫美術,其中「有情人碰上有情人
」一文曾譯成英、法文登錄於瑞典印刷、法國發行的丁雄泉「歡樂之
婦」(JOLIES DAMES)畫冊上,那是我第一次與畫家丁雄泉見面後,
所留下的日記。另有幾篇畫家的書信,可追尋畫家當時的真實生活
。我們還特別委託林耀堂老師採訪福華飯店廖家九兄弟中的老四廖修平,以國際畫家的角度談現代生活中的繪畫作品。
我所認識的收藏家朋友們,有些是看看作者名字與畫價,出個價
錢就買的;也有些是仔細研究畫中窗簾的位置、光線的角度,以及物
體間的質感的,但願這兩種人在生活中都同樣因為擁有畫作而得到樂趣。對
於尚未買畫的人,我希望「台灣畫雙月刊」精選的繪畫作品,可以在翻閱中,為
台灣人的生活帶來一些會心的幸福。
此外,由台北市立美術館與自立報系主辦,太子建設贊助,自今年8月7日至10月17日假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台灣美術新風貌」被譏為是一項「具有危險性」以及「硬將四個不同性質的積木疊在一起」的展覽,在李敏勇「形貌乍現,視野未明」及施並錫「七○年代台灣鄉土寫實美術」文中,有客觀深入的看法。建議關心本土繪畫的朋友們,美術館展覽會可用平常心去看待,本輯這兩篇文章郤是不可以不讀。
摘自台灣畫第7輯:畫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