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黃于玲 /日期: 2001.6.15
賣了一幅李仲生的畫以後-2
省思和再出發--
由李仲生抽象看台灣現代畫與本土畫的發展

一、抽象.一九七八

有關李仲生這幅抽象畫的介紹是:

自洋畫技法於十九世紀初期被引進中國以來,上海向為中國之西 畫發展中心。三十年代伊始,受法國後印象派主義及日本新表現主義 等現代美術運動之沖擊,一股求新求變之現代主義思潮正於上海畫壇 集中興起。被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現代油畫群體的「決瀾社」 於龐薰琴、倪貽德及陳澄波等人策劃下於1932年在上海成立,李仲生 、楊秋人及周碧初等均為創始會員。從1932年至1935年間共舉辦畫展 四次,成員們各自嘗試創新繪畫表現形式,並於1932年10月發表了著 名的《決瀾社宣言》,他們不滿學院派因循守舊、刻板機械描摹自然 的寫實方法,對舊有繪畫形式作出批判及審視。惜因大時代動盪局勢 ,至1937年後即停止活動,但其像洪水暴發般的影響力卻喚醒了當時 沉寂的上海畫壇,為現代繪畫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歷史里程。

被冠以「中國現代繪畫先驅」的前衛繪畫藝術家李仲生,1911年 生於廣東詔關,自幼即隨父親習畫。1930年進廣州美專習寫實素描。 次年進上海美專附設繪畫研究所,並決心赴日進修。李氏於1932年參 加決瀾社首屆畫展展出後,翌年便考入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西洋畫科 ,稍後又入東京前衛美術研究所研習。1934年與留日同學梁錫鴻等在 東京成立「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及「獨立繪畫研究所」,旨在向國內 推介西方現代藝術。1935年加入日本前衛美術團體--東京「黑色洋畫 會」。1937年從日大畢業後適逢中日戰爭返國。1943年至1945年間任 教於國立杭州藝專。後轉任重慶國立藝專及廣州市立藝專教授。1945 年與林風眠、龐薰琴、丁衍庸、關良及趙無極等諸畫友參加重慶現代 繪畫聯展。

李氏於1947年來台,先後任教於台北第二女子中學及彰化女中。 同時積極宣揚現代繪畫之精神,並撰寫多篇藝術評介文章。1951年在 台北開辦「前衛藝術研究室」,為前衛及抽象畫在台孕育發展之搖籃 。李氏一生致力於美術教育,其學生包括蕭勤、吳昊、霍剛、夏陽等 於1957年組成東方畫會,為台灣一個重要之現代藝術團體,以至後來 的自由畫會、現代眼畫會等均因其影響而創辦。李氏於1965年參加在 意大利舉辦的中國現代畫展。1979年於台北舉行生平首次個展,1982 年獲〝繪畫教育〞金爵獎。1984年病逝台北後,台灣省立美術館於1991 年舉辦其遺作展,其學生並為其成立「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 基金會」。

李仲生之創作以水墨、原子筆或油彩繪於紙上為主,繪於畫布上 的作品並不多見。根據「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董事 長吳昊所說,李氏留存下來的油畫布上作品,數量約共四十多幅。其 中基金會保存約二十幅、尺吋有大有小;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有一批 共十五幅,均大幅作品;另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兩幅。為私人收藏者 估計只有六、七幅,像此次拍賣這樣大幅的布上作品,乃首次出現在 拍賣場上。(註:此段李仲生介紹摘自蘇富比1996年4月14日台北拍賣畫冊)

二、無法共鳴的原因

抽象畫以感性出發,易流於技巧,如甩、在畫布上流過再用布 壓……都是傾向自然性的組合,如何融合感性和理性,相輔相成,是 抽象畫必經之路。國內抽象畫家大部分傾向自然技巧的效果表現,或從中國書法去尋找靈感。

李仲生這幅畫是純感性的,十分肯定的筆觸,充滿自信,它表現出畫家 的實力。林復南說他對它「感受很深」,一方面是畫面的、一方面是 以他曾是抽象畫家的切身關係,即便努力一生,將來的命運可能也會 一樣、或表現什麼。

「現代畫在台灣是多麼困難!」以李仲生的寂寞推想現代畫在台 灣發展的瓶頸,並不離譜,他窮一生之力在創作上,另外有許多創作 者努力這麼久,大家還是問它在畫什麼。

印象派何以能引起共鳴?

是有形的比無形的易於理解嗎?美國的歷史背景沒有包袱,可以 接受全新的東西。歐洲在一九0一年之前已有長久美術史的淵源,和 極致。有形象的發展已到極致,除非全盤打散,已是無路可走,這是 歐洲美術發展的過程。

台灣從無這樣的過程,我們要打散什麼?有什麼可以打散?民眾 對繪畫、美術的理解有限,發展也有限,一下子跳入現代畫的框裡, 終是會銜接不上。台灣人一向對現代畫不知所云,是整個生活背景無法銜接之故吧。

由十八、九世紀的演變,整個歐洲經過工業革命之後,才有現代 畫的需要。台灣現代畫一直處於「移植」階段,直到九0年代,仍用 移植的東西來取笑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本土畫。

台灣這幾年現代畫努力的結果是錯估撿拾人家的形式以為是最 新。其實任何繪畫形式都是偷竊不來的,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裡,什 麼樣的藝術才能立足生根,完全決定於民眾和當地。

在紐約那個城市裡,各種繪畫潮流如海浪般一波接一波不斷發生 、取代、再取代,它的能量原是來自於那個城市(或國家)的養分和 感覺。國際上的美術浪潮並不等同於台灣的。

李仲生這張畫脫離民族意識,無中國、無台灣,純粹是一種內心 的繪畫語言,藉以塑造個人的繪畫風格。趙無極以中國山水為範本; 李仲生則純是心靈活動的表達,後者應該是一條更難走的路途。

三、給年輕畫家的建言

跨過台灣現代畫歷程又轉入本土畫領域的林復南,其實十分珍惜 年輕創作者,他深知他們的苦悶和野心,並時時關心其發展,他說:

「創新是必要的,但要時時省思自己的社會欠缺什麼。現代畫的 目的是在為社會找出新的方向,和新的感覺,以達到革心的目的,有志氣就不要用外國繪畫的成品。年輕畫家好好思考前輩畫家走過的路,夠智慧 的人,應可循著前輩走過的路找出著力點在哪裡;能找出別人的優點 ,才能創造自己的優點。如果連人家努力過的痕跡都看不出來,自 己還努力什麼?別想要踩過人家,盲目唾棄也不是辦法。 能夠發現別人的好,表示自己懂,畢卡索也是延續前人的優點才跑出自 己的東西來。台灣不是巴黎或紐約,可以分析、了解台灣的,才是未 來的贏者。」

進入藝術書店 台灣畫專輯

摘自台灣畫第23輯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