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不看海
|
石川欽一郎 楊子江 水彩
|
端午節前夕,鹿港正為第十六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做最後的準備工作,天后宮媽祖廟口掛滿彩球,同樣式的彩球一路延伸到鹿港的大街小巷上,充滿著節慶的歡樂。
俗稱媽祖的天上聖母是航海的守護女神,全省有四百多家媽祖廟,而眼前鹿港這一座媽祖廟,建立於明朝永曆元年(1647年),應算是此中元老了。
抵達鹿港已過中午時分,於是在廟口點了一盤蚵仔煎與蚵仔湯。體積小小的蚵仔滿滿一大盤,簡直可以當飯吃,和台北比起來,幾乎有五倍多。
蚵仔來自故鄉的海灘,帶著鹹味與香醇的腥味,喝了半碗蚵仔湯,突然想起在法國吃過的生蠔。
有一年我住在巴黎郊外的弟弟家裡,那陣子他常由菜市場買回來未撥的生蠔,自己以熟稔的技術一個個挖開,再擠上幾滴鮮檸檬汁,連殼遞給我說:「嘿,天下美味!」我看著眼前體積龐大、造型詭譎的生物,閉起眼一口氣吞下去,那樣的經驗與如今手上台灣老式碗公中盛裝著的迷你蚵仔比起來,簡直是完全的不相像。
來鹿港,我想走到海邊去看看,鹿港人說:「不像以前,現在離海已有一段距離囉!」海岸的印象,在腦中一閃,隨即又消逝。
閒逛時闖入了「九曲巷」。一張宣傳單上寫著「九曲巷風沙止步」。這是靠海而又海風吹不到的地方,一定擁有一份狂中取靜的幽雅。
巷子七彎八拐,全是紅磚造的每戶人家,有著一個個不同的門面,在任何角度看來,都像是某位畫家的鄉土油畫。
最美的一戶是門上寫著「吉祥」的人家,半掩的門內,種滿蘭花,花主人是個什麼樣的閨秀?
一直沒碰見在地人,倒是看見一件牛仔裙在無風的艷陽下單吊
在竹竿上,好像是一條被風過、曬過的鹼魚乾。
由於貪看木門內人家厝的底細,以及太陽在班剝牆上緩緩移動的影子,再怎麼趕,也是落在同行兩位男士的背後。當我一路跌跌撞撞走出九曲巷時,迎面發現巷口正好橫著一攤繁盛的鮮花舖──啊!這真是為一條老街所畫下最美麗的句點。
無意中碰見國寶級雕刻家李松林大師,徒弟在工作室忙著,他搖來晃去在巷口納涼,聽見有人喚他,高興的露出無牙的笑容,做手勢要我們進去坐坐。
充滿木材味的大廳上掛著一幅主人年輕時的肖像畫。
「嘿是少年
時代李梅樹畫的啦。」他接著說,民國三十年左右,李梅樹常來找他聊天,那幅畫只畫了三小時,臨走時畫家說要帶回去再修飾,他說:「免啦,已經很相像了。」就這樣一轉眼也過了半世紀。
李松林有一間作品陳列室,以祖先過海來台灣為主題的木刻巨作赫然懸掛在牆上,內容陳述著一段沖破黑水溝、驚天動地的真實故事。
海浪的巨響又在耳際響起,台灣人對海的印象,揮之不去總停留在生死搏鬥之間。
一起陪同遊玩的畫家張煥彩,常由員林開車來鹿港寫生,龍山寺、文武廟、以及其他古蹟陸續在他的水彩畫中出現,畫中安祥和樂的氣氛是一種無限幸福的補償。
我們坐在畫中的大樹下聊天,強壯的樹幹及其枝葉在現實的土地上造成一個圓形、巨大的陰影,從這個陰影走出去,我感覺廟前的陽光十分耀眼,就像台灣繼起的新生命力一般。
離開鹿港的時候,問張煥彩可有海景作品,他說要找找看才知道,印象中是沒有。
近海而不看海,看海而不畫海,台灣畫家未曾告訴自己:我們是海的子民。
海在現代台灣人心中,沒有悲苦、沒有歡樂、沒有挑戰。
摘錄自台灣畫第6輯︰故鄉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