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堅畫家的命運與畫風
--在前輩與前衛間尋求出路
文 黃于玲
許多人都在觀望,在六十歲這個世代的畫家群中,誰會出頭?誰會是明日的台灣畫之明星?重新洗牌後的畫壇,又會冒出什麼樣的黑馬?可確定的是,今日繪畫市場上的王牌,不永遠是王牌。
三○年代出生的畫家,在九○年代台灣畫壇上,年約六十歲上下
,大家習慣稱之為「中堅輩畫家」。
中堅畫家介於前輩老畫家與喜歡搞前衛的青少輩畫家之間;他們
雖不至於失去繪畫路途上所追求的目標,郤在尋求自我繪畫風格的突
破上,面臨強烈的挑戰,在保守中兼備相當的企圖心。
這群中堅畫家直到九○年代中期還相繼投入繪畫市場,有不少人
還是「首次發表」個人的繪畫成績單。
追根究底,這些中堅畫家的多個首次個展在近一、二年間陸續出
現,並非全為巧合,或是心酸酸的人所謂的見風轉舵;而是時代加諸
於個人的命運模式。
1930年前後出世的台灣畫家,在四、五○年代自前輩畫家那裡
接觸到西洋繪畫的觀念與技法,二十歲的這群少年,有不少已完
成今日看來「驚為天人」的佳作。在心志增長、人生歷練更加豐富的
往後十年乃至三、四十年間,這群血氣方剛的年輕畫家,在繪畫路途
上,為何未曾攀上天梯一階階往上爬,而是逐一消失在教育界、設計
界、乃至商業界呢?
「為了生活。」
這個標準答案背後的意義是,國民窮得沒能力買畫、畫家窮得沒
能力買顏料,即便是素描用的碳筆,也是剪來路邊的柳樹枝自製而成
。這在五、六○年代以後出世的「新貴畫家」眼中,只是一段與己無
關的電影情節,所以他們以「泛印象派」名詞一竿子打翻船,以便與
自己的新潮有所區別。只是到了九○年代中期,有一批更年輕者投入
美術史研究工作,其中還夾雜一些已老了的曾經前衛過的年輕人,他
們研究的主題,不約而同,又回到自己聲稱的「泛印象派」作品中。
中堅畫家在經濟、政治劇變的時代潮流中,始終以不變應萬變。
六十年來,他們走過戰爭,走過白色恐怖、走過寂寞沒有掌聲的戒嚴
時期,年輕時買來的畫具,在一次次居家的遷移途中,也未曾丟棄過
──因為他們走走停停一直在畫,如今他們之中有些人已成了「阿公」。
六十年,在漢民族是一個甲子,代表一個結束與開始。六十歲的中堅
畫家有許多剛自學校或所從事的工作中退休下來,全力投入繪畫,整
理著自己多年來的畫布,年輕歲月的壯志,歷歷在目,於是住家的一
半空間,一一成了畫室,兼著畫,變成全力畫。
這一群歷經台灣悲苦時代的中堅畫家,大都懷著感謝之心。他們
感謝前輩畫家傳授的理念與技巧;感謝時代進步帶來寬裕的經濟狀況
,使他們有能力完成年輕時當專業畫家的夢想。
二○年代出世的畫家,在日治時代得以過鹽水遠赴日本接受嚴格
的美術訓練;五○年以後出世者則留洋到美國、歐洲領受西洋美術的洗
禮,三○到四○年出生的中堅畫家在前輩與前衛夾縫中,如何突破重
圍尋求出路?
許多人都在觀望,在六十歲這個世代的畫家群中,誰會出頭?誰
會是明日的台灣畫之明星?重新洗牌後的畫壇,又會冒出什麼樣的黑
馬?可確定的是,今日繪畫市場上的王牌,不永遠是王牌。
整體看來,中堅畫家延續前輩畫家的繪畫理念,而演變出更多樣
的面貌。李派、楊派、張派、廖派的風格,此起彼落,交織成九○年
代台灣畫壇熱鬧的景象,使畫廊、拍賣公司、美術館、收藏家,必須
花更多時間「做功課」。
良性競爭有助於台灣畫的進展,以及形成特有的風格;例如「綠
色」的表現,在台灣畫各家的琢磨下,已略具本土畫獨特的色彩語言。以
前,李石樵的「綠色」是最美的,廖德政熱出現後,大家又陶醉在他
千變萬化的綠色之中,中堅畫家張錦樹的山川風景畫系列,更是綠色
與藍色調的交戰與妥協。
中堅畫家有全然異於前輩畫家與青少輩畫家的求學經過與時代背
景。在九○年代,他們有優於前輩畫家的年齡條件與經濟條件發展他個人
的藝術理想;同時也比青少輩畫家的過度洋化與膚淺多了一份本土的
質樸與安定。戰爭與白色恐怖的陰影曾經切入他們的命運途中,使他
們的繪畫表現,在風景、靜物、人體……各題材中,比其前後兩階段
的畫家,更堅守著專屬於本土的特質,在台灣美術史的發展上,他們
的成就也將會是無可取代的。
載自台灣畫第14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