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第六輯封面故事:向海挑戰
我沒畏懼過海。
海是年輕人冒險的地方。
海浪的起落只在瞬間,越短暫、越叫人留戀。
●他的第一筆選用深藍色
似乎是未經過大腦思考的自然反射。我以為他曾經是水手。偏黑的膚色、魁梧的身材,以及靠在桌上露出長毛的手臂,表示他擅長某種運動;當他談起每幅海景油畫的創作背景,彷彿是在描述一幕幕多變的人文風景,這樣的畫家在台灣真正是少見,尤其像林瑞明本人這樣充滿個性的創作風格,早在數年前,就是我們謹慎追蹤的目標。
他的第二筆仍舊沾上藍色,但已把思想灌入海中。眼前的海景看似包容著什麼,畫面上的藍,感覺很深,很Deep。
林瑞明有很長的時間只是看海,而不畫海。他說,生長在海島上,我們只得到海風,卻沒有得到海水。
因為海防的禁令,台灣畫家描繪海岸、港口的機會在以前是不曾有過的,林瑞明由於自小愛游泳,對海洋的迷戀是與生俱來,在創作、生活、情感上,也就緊緊與海糾結在一起──他生平的第二次個展,就是以海為主題。
林瑞明1936年生於嘉義,南師藝術科、師大54級畢業,曾遊學紐約柏立德藝術學院,畫外畫會創辦人之一。自1978年起假台北省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台北南畫廊個展四次。
在成為畫家之前,林瑞明早先成為游泳好手。
●在埤中裸泳
1948年嘉義垂楊國小六年級一群男孩子,背著老師偷偷去校旁的「埤」游泳。
這種形狀像炒菜鍋的埤是農田存水的地方,水質清澈,游水的男孩們將褲子脫在埤外,個個光屁股裸泳,這個不被學校充許的行為,竟被路過的校長看見了。校長不動聲色悄悄將褲子帶走。
游過水的男孩們發現褲子全不見了,心想必定逃不過皮肉之痛,個個垂頭喪氣溜回教室。
但是等在辦公室的校長並沒有打他們,而是叫他們全部排成一排罰站在走廊上──每個人的褲子都套在頭上,下身仍舊是光溜溜的。就在那時候,最不願意碰見的女生,竟都一個個剛好路過現場。
林瑞明是那群光屁股男孩之一,他說在埤裡、在大圳溝中,他們自己學會了游泳,並且享受了自由與挑戰最大的樂趣。
1992年林瑞明的「台灣風俗畫」個展中,發表了幾幅以海為背景的遊戲畫面,畫面充滿風吹草動的不安定感,即使在玩樂中,也透出緊張焦慮的氣氛。
這種不安定,是來自畫家本人內心,抑或是台灣政治社會長期不安定的自然投射呢?
好的繪畫作品,不論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必定反映著當代社會人文的脈動,可能是內裡的情緒、也可能是外在的現象。
一九六○年,林瑞明前去台東寫生,那美麗湛藍的海岸,表面上看起來平靜而迷人,畫架擺在岸邊,寫生正要開始,突然,附近草叢中跳出一個身影大聲喝道:「幹什麼!」
很大的槍口正對準著畫家的胸口。
林瑞明拿著畫筆慌張的說:「我來──來──來這裡畫畫。」
沒有任何理由允讓一位單純的畫家留在自己生長的故鄉的海岸,畫家對海的憧憬與夢想,對海岸的徘徊與思索,在現實中停頓了數十年光景。
●躍入海的懷抱
1980年前後三年間,林瑞明終於躍入海的懷抱,幾乎完全與海為伍。
「不是去畫畫,是去海泳。」
民國68年9月21日民生報記載:「國內首次渡海長泳──三位藝文人士(畫家林瑞明、詩人蕭郎:許慶祥、藝評家杜若洲)將下海共游……。」
9月22日瑞濱長泳之後,林瑞明與另外二位泳者在鼻頭角露營,暢談對海的豪情壯志,同時一邊吟詩、一邊研究著大南流與乾流的交換時期,他們計劃游基隆嶼與八斗子間的五公里海程。
作品「願」描寫即將下海做國內首次長泳前的情景,原計劃游向基隆嶼的路線被禁止了,而改游向右前方的燈塔。畫面上加油的兒子不斷為父親搥背,手勢充滿著憂慮,腳邊的救生圈綁著一條繩子,繫在泳者的腰上,在汪洋大海中,將是個人生命唯一的寄託。
海泳之前,林瑞明每天在游泳池中來回游一百圈,保持一天五、六公里的紀錄,經過一段時日,終才轉到大海。
「在海中可以游得更快,但充滿危險的挑戰。」林瑞明認為海島的子民,應具有侵略、活潑、冒險的性格,而不像大陸型國家那麼穩重、保守。海島子民的性格,一一表現在林瑞明的畫中。
●姿勢最美就是速度最快的
在以前,林瑞明接觸海的時間遠多過畫海。海洋的魅力展現在繪畫與游泳上孰重孰輕?
當畫家裸露著胸膛一躍進入大海的瞬間,一場肉體與智慧的搏鬥也同時開始。
「人是無法與海搏鬥的,所以才激發出好的思考力。」林瑞明想著運用阻力與順應力游泳進而克服大自然,這樣的智慧與繪畫有何關連性呢?
在各種游泳的姿勢中,那姿勢最美的必然是速度最快的。追求平衡的過程與結果,在繪畫與游泳上竟有奇妙的共通性──當兩邊方向的互相控制達到完美平衡感時,畫面就產生了美麗的和諧。
水平線代表寂靜與冷靜,垂直線代表熱絡與溫暖,林瑞明以前的作品偏向於下重上輕,現在則傾向表現垂直的活動力,更加審慎處理畫面的佈局,並以不調色方式上色。
「現在每幅畫所花的時間比以前多了好幾倍。」林瑞明對自己在繪畫上的改變,露出了幸福的表情,好像一陣海浪過後的平靜。
摘自台灣畫第六輯︰故鄉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