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歷史 Taiwan-School/歷史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1/02/01
告別含悲時代
──第二次紀念二二八台灣畫展的意義
南畫廊主持人 林復南

1947年我六歲。
希望當時,我尚未出世。

1994年再次回想那個時代的人、事、物,身為台灣人,身為台灣本土藝術的推動者,我慶幸自己親身走過這麼一個悲慘的年代,才能在今日堅持更清明、更深刻的意念,為台灣的繪畫美術找尋真實、永恆的形貌與特質。

我很關心二二八事件一點、一滴被遺落的圖面與照片。許多描寫二二八悲情的文字在平面媒體與書籍中流傳著,遺憾的是在美術創作上,始終缺少這一段紀錄;而畫面的表達能力是超越文字的,它可以感染到三歲不識字的小孩。

名為「含悲時代」的第二次紀念二二八台灣畫展,展出與二二八事件之人、事、物相關連的美術作品,它的真正意義是要告別含悲時代。

去年紀念二二八美展首次展出,畫家廖德政先生開始就說:「不要重提傷心事,我們要著重台灣新生命的未來。」南畫廊則提出:「二二八悲情為台灣畫建築了一個純粹、自省的創作空間。」在匆忙間,所有展出作品之主題,大都未著落在二二八事件之上,只是藉畫展提出一個定時定點的追思儀式而已。當時我們決定,第二年的展出內容必須修正。

以二二八悲情為主題的「含悲時代」作品展,意圖在無助無奈的吶喊中(如歐陽文油畫作品:五○年代)、在衝破黑暗迎向光明的瞬間(如張義雄油畫:斑鳩出頭天)、在台灣人掌握著自我命運的時刻(如許武勇油畫:石楠花),有足夠的智慧走上一條正確的路途,使我們在告別含悲時代的同時,也能記取歷史的教訓,為子孫開創一個更幸福的未來(如廖德政作品:寄望)。

1947年二月二十八日前後幾天在台南民生路石像公園傳來的槍聲與哭喊聲,與其後逐漸擴大的恐怖感,在我的童年裡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很久、很久以後我才懂得那樣的情景是台灣人永遠無法揮走的夢魘,所有台灣畫家,應把握這份含悲的情感,再整理、再創作,以更審慎忠誠的態度,完成一幅真正屬於台灣人的美術作品。

這是我籌辦第二次紀念二二八台灣畫展的真實心意。
1994.2.26.林復南寫于畫展前 摘自南畫廊228畫冊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