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 Taiwan-School /蘇新田 /日期: 2000/05/30
藝評
循環空間—重現大自然樸素中的華麗

文 蘇新田

問題的來源
問題來自於好奇。1965,師大美術系四年級的美學課堂上,我向趙雅博老師請教一個問題:
「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老師是留歐哲學博士,也是天主教神父,博學多聞,一如其名。當時他嚴肅地說:
「對了,這是形上學的問題,到目前還很難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的『有』卻被宇宙外的『無』所包圍?『無』為什麼比『有』還大?」

他接著指出最近科學上的「反宇宙理論」,和康德的空間學說,但卻未提及機械論與相對論。

此外,他還在黑板上寫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八個字,他說這是莊子的宇宙觀,又舉莊子秋水篇之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絕。」以此詭論講述無限性,以及最大的物體與最小的物體在思想上的困難性。

對我個人來說,這一次的問答雖然沒有獲得正面的答案,但已使我對宇宙論引起濃厚的懷疑和探究的興趣。1966,師大畢業任教一年後,又服預官役一年,在此期間我非常勤奮地閱讀哲學、佛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數學、造形原理等書,我接觸到「非歐幾何」、「拓樸學」(位相數學)以及許多有趣的數學論述。在物理學上,接觸到相對論的知識,在美術造型上接觸到「錯覺畫」、「變形畫」,在哲學上,讀過康德哲學有關空間的「二律背反」理論及先驗世界的空間觀念。還有中國古代哲學的循環宇宙的思想。至此,使我對「空間循環」這個課題有了一些基礎。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地關注它思考它,試圖從「透視學」的方法來理解它,並以此為繪畫主題,在不斷摸索中前進,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的構思出現。

循環空間的研究
直進空間與循環空間是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時空觀。直進空間觀念以歐幾里得幾何學、牛頓力學、拉普拉斯機械論和康德先驗哲學(Model of Euclid-Newton-Laplace-Kant)為基本觀念,那就是我們平常人對宇宙時空的看法,認為直線是兩點間最短途徑;平行線永不相交,一隻火箭向前一直衝,一定會衝出宇宙外面;宇宙中的星雲、星系、星球懸掛在無限虛空之中,其結構如同一個雞蛋。時間從亙古以來到了今天,並將一路流逝下去,過去已經過去,將來也會成為過去,時間永不回頭也無從搜尋。這種看法成為悲觀虛無論的最佳溫床。

相反地,1830年代,歐洲出現了非歐幾何學(Non-Euclidean Geometry),以及較早出現的拓樸學(Toplogy)促成了四度空間(Four Dimensions)理論。這些新理論衝進直進空間模型最深沈的地基,康德先驗哲學為之動搖,牛頓──拉普拉斯宇宙模型瀕臨解體,使得十九世紀的西歐出現許多「超空間」(Hyperspace)、通靈論(Theosophy)、「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等新哲學及科幻小說。在通過物理學上電磁波理論和光學之後出現「以太假說」及物體因運動而伸縮的理論;到了1905,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發表狹義相對論,1915發表廣義相對論。1908明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 1864-1909)發表時空連體(Space-Time Continuum)的數學理論。至此,新式流體形的彎曲宇宙觀念形成了,這個循環時空是以非歐幾里得幾何學(黎曼氏幾\2\\0\何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Model of Riemann-Einstein)為基本觀念。它不僅帶來原子世界質能互換的新公式E=MC,也帶來光線會因重力場而彎曲的新理論。

1919,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科學家終於如願進行實驗,英國皇家學會的兩個觀測隊分別在北非及巴西測得,在日全蝕時,星球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會彎曲其曲度符合廣義相對論的公式,舉世同歡。

此事告知世人,我們肉眼所見的直線,它會受各種力場影響而彎曲,因此我們平常所見天體上方形的體積,實際上可能是彎曲的四方體。到了1969年又出現黑洞理論,描述太空中某些超重力場的縮坍現象。這些是二十世紀劃時代的新宇宙觀。這個彎曲式的宇宙沒有一望無垠的虛空,這個宇宙也不需要有第一動者(The First Mover,由亞里斯多德提出,適合牛頓力學以及基督教神學)。甚至拉普拉斯的宇宙機械運動也被原子物理學的海森堡(Werner K. Heisenberg 1901-1976)1927所提出的「不定原」否決。康德的先驗世界以歐氏幾何學為架構,到此也不支倒地。問題在,彎曲且有限的宇宙時空是什麼樣的相?宇宙外的無限虛空何處去了?

1904法國數學家波安卡爾(Jules H. Poincare1854-1912)提出了「論空間知覺理論」影響了畫家,1912藝評家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向立體派畫家介紹四度空間理論,此後包括庫布卡(Frantisek Kupka 1871-1957)、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等很多畫家都為此問題下過工夫,但均以初期立體派的物體分割重組的形式為多。1950年代以後,荷蘭版畫大師艾雪(M.C. Escher 1898-1972)提出「彎曲式平行透視」而有新突破。(以上參考資料來源:_Linda Dalrymple Henderson,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Non-Euclidean Geometry in Modern Art, 1983._Bruno Ernst, 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1976.)

1967-1971之間,在「畫外畫會」運動期間,我對「循環空間」的問題曾多方嘗試,1970起畫些「絕對錯誤的物體」,1971我在美國首次個展已提出此種作品。回台灣後,我長期地進行這一類的油畫創作。若以課題區分,大約有三種:_研究物體內部連通於外部,使用錯覺法(1971-1983),此期屬於水平式的錯覺,1973曾舉辦個展於省立博物館。_研究深度錯覺(1984-1990),意圖使錯覺不僅是水平式,還要有深度式,此為前人所未做者。這一期作品尚未發表。_多方向重力場的透視(1991-1994)此期是將艾雪的「彎曲式平行透視」發展為「彎曲式成角透視」,再發展為「彎曲式任意型透視」。此時,畫面上物體表現了光線,效果較好,作品數量增多,但迄今也沒有機會開個展。以上三階段都在探討循環空間的各種想像,其中都隱含有透視上的邏輯推演。

「野營、羊群、斜陽、海風」 209×172cm 油畫帆布 1991
「青山綠水田野多重交會」 209×172cm 油畫帆布 1992
「豔陽下的彎曲海面」 209×172cm 油畫帆布 1991
「內即是外的房子」 209×172cm 油畫帆布 1991

蘇新田年表: 
1940 生於雲林縣北港鎮
1950 小學四年級圖畫課發生強烈興趣,受到圖畫老師陳昆元(漫畫家樂園)褒獎
1953 小學六年級入選首屆全省學生美展,作品「大路」
1953 就讀北港中學,初二當選為全校初中部校模範生,受雲林縣政府表揚
1956 就讀台南師範普師科
1959 獲南部七縣市漫畫比賽第一名,寫生比賽第二名
1962 獲中部五縣市寫生比賽社會組第一名
1962 就讀師大藝術系
1965 獲國際婦女會寫生比賽大專水彩第二名
1966 獲師大藝術系系展油畫第一名、畢業展油畫第一名、設計第一名,學業總成績第一名。獲國際婦女會寫生比賽大專油畫第一名
1967 組織畫外畫會提倡現代藝術、研究佛學第一屆畫外畫展於北市省立博物館
1968 第二屆畫外畫展於台北市耕莘文教院(服預備軍官役)。舉辦「黃郭蘇展」於台北市精工畫廊
1969 第三屆畫外畫展於耕莘文教院(旅居香港)
1970 第四屆畫外畫展於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1971 第五屆畫外畫展於北市中美文經協會
1970 發起超級大展於耕莘文教院
1971 個展於美國,並旅居紐約
1973 個展於台北市省立博物館──展出不可思議的空間
1974 舉辦74油畫大展於台北市省立博物館
1975 舉辦75油畫大展於台北市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
1979 個展於台北市阿波羅畫廊
1982 現代畫學會成立,以最高票當選理事
1984 成立「台北新繪畫藝術聯盟」展開後現代運動
1985 成立互動畫會展於台北國產藝術中心
1986 完成「元素、構成、媒體、技法」的分類理論
1987 從事「流程美學」理論著述至1994止
1985-91 從事「深度性錯覺」繪畫創作
1991-94 從事「多水平線式空間」創作。

摘自台灣畫第15輯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